迷你词

以文会友

2023年9月27日
发表者 minici
千古名方——桂枝茯苓丸,可治牛皮癣,子宫肌瘤,前列腺增生等已关闭评论

千古名方——桂枝茯苓丸,可治牛皮癣,子宫肌瘤,前列腺增生等

桂枝茯苓丸,出自汉代大医张仲景之《金匮要略》。组成:桂枝、茯苓、牡丹皮、桃仁、芍药各10g。

此是千古名方,每味药材,都可以成一支军队。组合在一起,活血化瘀、消肿块能耐强。就连胎死腹中的问题都可以解决。直接让现代的外科手术给跪了。

桂枝茯苓丸还有更多让人想献上膝盖之处。

无论是女人的子宫肌瘤,盆腔炎,不孕症,产后恶露不尽。亦或是男人的前列腺增生,甚至男女均可能有的痤疮、粉刺、牛皮癣、肺纤维化、间质性肺炎、下肢深静脉血栓,缺血性中风等,都可用其治疗。足见组合之妙,效用之多。更见血淤是百病之源。

血淤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或局部血脉不通,致人体某一部位或组织血行不畅,引起疼痛甚至形成肿块的症候。活血化瘀,是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的药物,调整脏腑功能,疏通血脉,消除疼痛,让整个人恢复如初,又飞起来。

本方温热的药物正是桂枝。

如果将桂枝茯苓丸看作一个股份公司,以其等分的用量来看,每位股东的股份均相同。而桂枝作为占C位的股东,向力心凝聚力,以及维护本方的宗旨:活血化淤的能力,不仅要有,而且要不一般的有。

它是樟科植物肉桂树的嫩枝,有着与其它树木的嫩枝不一样的特色,不仅有着肉桂树的辛香本质,还因肉桂树的生长环境是在亚热带,吸收了天地阳光的温热特质,是个乐于助人的小火炉,具滋补和中、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品质。

可发汗,使外邪袭扰肌表的病症随汗出而得到好转。还可温通经脉,助人体的正气、阳气发散到全身。让堵塞的无论痰淤还是血淤化解消散。让气机沿着它该走的路线前行。人体由此像欢快流淌的江河,活力四溅无病痛。

难怪除了本方,千古第一方便是以其命名的桂枝汤。

茯苓,守五脏真气,健脾固本,养心宁神。行气可利腰脐血,泄浊水净血管经络。浊水即浊阴,桂枝这个小火炉温阳。所以茯苓配桂枝,就像一位有手腕的靓太,跟在桂枝这个大男人身后,不仅平衡阴阳,更助桂枝温阳化气,温通经脉,消除淤滞与积水,治痰滞血瘀水积互结之各种病症。

难怪什么肺纤维化、间质性肺炎、痤疮粉刺都可用其治疗。

活血化淤的药物,是指牡丹皮,桃仁,芍药。

三味活血化淤药物均归肝经,肝主疏泄,可解郁气。气滞可引起血淤,两者常常像连体姐妹一样挣不脱甩不掉。而气行则血行,血行能化淤,所以三味药均是以行气的功能达到效果。那么,它们是如何合作的?

丹皮清热凉血,活血化瘀。桃仁破血行瘀,润燥滑肠。芍药平肝止痛,养血调经,敛阴止汗。

故三味药是以丹皮、桃仁破血活血化瘀,白芍养血和血,使瘀血去,新血生。也就是说,桂枝茯苓丸不是只管拆除,还管建设,去瘀养血,化瘀生新,让人体不仅消除病痛,还能够蹦得高飞得高。

而由丹皮清热凉血,桃仁润肠通便,芍药平肝止痛、敛阴止汗可看出,三味药除了活血化淤,还各有独门秘笈,这是本方可治多种病症的原因之一。

原因之二,小火炉桂枝,与它们相遇碰撞出的火花,相当惊艳。惊艳到多种病症也纷纷献上膝盖后,默然离去。

桂枝与丹皮

牡丹皮入心,心主血脉,故丹皮可通血脉中壅滞,这一点与桂枝之性相似。但由于桂枝气温,通的是血脉中寒滞,牡丹皮气寒,通的是血脉中热结。两药合用,性情转为平和,无欲无求境界大,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包块,淤滞都在其面前若泡影消散。

桂枝与桃仁

桃仁性情平顺,但破血攻瘀,治疗精血津液危重阶段的证候却毫不含糊,为治血结血闭的要药。遇上桂枝,桃仁入血,行血中瘀滞;桂枝走气,行气中之血。两者取长补短,分工合作,行气活血,不放过任何部位的淤滞,从而消肿散结。

桂枝与白芍

两位是主外主内的带盐人。桂枝主外,往外伸展,振奋气血,调和人体保卫系统,解肌表的邪气。白芍主内,苦酸微寒往内收敛,养肝和血,柔肝止怒并养心。

两位如夫妻相唱随,寒温得宜,刚柔相济。发散不伤阴,酸敛不碍邪,外调内补,对于病后、产后体虚、过敏性鼻炎、顽固性荨麻疹以及妊娠呕吐、脐周腹痛,甚至慢性腹泻等,应用得当,均可增强疗效。

桂枝与桃仁,丹皮、茯苓还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它们均归心经。心主血又主脉,加上桂枝桃仁丹皮等人多力量大,难怪缺血性中风,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均可用其治疗。

由上可看出,大道相通,合作精神,于人类重要,于本草界同样重要。而在桂枝茯苓丸中,桂枝便是合作精神的核心,向心力凝聚力无可挑剔,带领团队将活血祛淤消肿全方位无死角执行。

桂枝茯苓丸有它们捧场,难怪被称为活血祛淤之名方,甚至被称活血祛淤第一方。

适用于桂枝茯苓丸的人群,通常体质虚寒,并有三大指征。

其一,面部表现

脸色紫红,还有紫红色的痘痘或者是紫红色的鼻子,嘴唇紫红,舌头暗红,有的还脱发,这些都是由于瘀血引起的。

其二,腹胀

桂枝茯苓丸证的部位不是在心下,而是在小腹,在脐周围两小腹部按压,往往有压痛,指间有抵抗感,充实感,甚至有的可以摸到一种条索状的东西,这也是瘀血表现的一大特点。

第三,腿部表现

桂枝茯苓丸证的腿皮粗糙,脱屑,像鱼鳞一样。腿毛多,有的还会出现溃疡,下肢静脉曲张。脚上有鸡眼,脚底皮肤干糙开裂。甚至腿痛抽筋,腿发软,间歇性跛行,再按一按腿,是浮肿的。

当然这三大指征并不是都会出现,有的偏于面部,有的偏于腿部。甚至还有一些全身症状,比如失眠头痛,容易情绪激动等等。

桂枝茯苓丸生来的使命,便是无论人们赞誉几何(解除肺炎,中风,子宫肌瘤,前列腺增生等各种病痛,才是它的终极燃点),均会让人容光焕发,腹部柔软,步履轻盈,展一身舒适美态。

一个问题:桂枝茯苓丸如何制作服用?

上药共研细末,加蜂蜜炼成丸剂。每服6~9克,每日1~3次。食前服。

此方有成药。采用丸剂,是由于丸剂即缓剂,是缓慢起效的处方。有些服用时间长的,可长达三、五个月呢。

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
弘扬中医药文化
传播中医药知识
让我们一起践行吧

2023年9月7日
发表者 minici
谁剪红纱花已关闭评论

谁剪红纱花

 

最近着实有点沉迷于采蘑菇,搞得我出门都没怎么拍植物照。但上周爬山时,剪红纱花一下子夺回了我的注意力——她真好看。 

 

  

几株剪红纱花Silene bungeana,石竹科蝇子草属)盛开在路边的疏林下,在这个“花的淡季”,橙红色的花朵格外娇艳、显眼。花瓣质感轻薄,真的如同薄纱和丝绸一般。

 

 

其花乍看之下显得凌乱、残破,但定睛观之,却是极为规整、对称。剪红纱花花开五瓣,每一瓣儿都从正中分开呈“V”字形,“V”的基部又朝两侧分出一细小枝叉。整朵花就像是把红纱五折叠好后,精心裁剪而出。

 

 

花朵中央的紫色花药更是点睛之笔,非常经典的对比色搭配,平衡了橙色花瓣那种过分跳脱的感觉,赋予了花朵一个深邃、沉静的视觉焦点。恐怕各种传粉昆虫也会更加容易被吸引吧。

 

 

用薄纱和丝绸剪出的花,其实不只有剪红纱花。在旧版《中国植物志》的分类系统中,剪红纱花属于石竹科剪秋罗属。属里除了剪红纱花,还有剪春罗、剪夏罗和剪秋罗。 

 

↑剪春罗/剪夏罗

 

好吧,剪春罗和剪夏罗其实是同一种植物的两个名字,目前它的学名是 Silene banksia。在杭州植物园的百草园里有种它。不同于剪红纱花的细碎,它的花瓣宽大不少,裂口不深,形状更像是铅笔屑。


据我的观察,它在夏季盛开,花期最早差不多是在六月初,姑且也可以算是暮春。具体要叫它“剪春罗”还是“剪夏罗”,就看你是更喜欢夏天还是更喜欢春天了。 

  

↑剪春罗/剪夏罗

 

剪秋罗Silene fulgens则是一种北方植物,塞外草原常见。其花型与剪红纱花类似,但花瓣颜色一般为鲜红。剪春、剪夏、剪秋都有了,那有剪冬罗吗?这个真没有。不过剪红纱花、剪春罗、剪秋罗的花期一般都能够延续至霜降前后,差不多也就到冬季了。17年10月底时,我还在东白山的高山草甸里见到过盛开的剪红纱花呢。 


↑剪春罗/剪夏罗

 

古人用薄纱、绫罗丝织比喻它们,亦称赞其花型的精美。宋人翁元广就为此赋诗:谁把风刀剪薄罗,极知造化著功多,飘零易逐春光老,公子樽前奈若何。

作者:蒋某人

摄影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2023年9月4日
发表者 minici
超越已关闭评论

超越

如果你想超越你的对手,不能总是盯着对手。

而是要提高格局,要盯着比你们更强的存在。

这样超越对手就是不经意的事情。

2023年5月14日
发表者 minici
夏天还没过半,半夏已经盛开已关闭评论

夏天还没过半,半夏已经盛开

 

在前几年我还常用QQ的时候,感觉“半夏”是一个非常流行的QQ昵称,不管是不是植物主题的群,里头总有个叫半夏的。微信里的“半夏”倒也不少,但我加的微信群多少跟自然博物沾点边,感觉样本有点偏离群众,没那么有代表性了。

植物世界中的半夏(Pinellia ternata)是一种全国常见的小草,我家楼下(杭州)的绿化带里就有长。

 

 

每年三月时,它的叶片就开始从麦冬草丛中钻出来,逐渐展开成“萝卜”型:其叶由三片小叶组成,下方一枚较大较圆;上方两枚小叶较小较窄。

 

 

四月下旬起,半夏进入花期。它的花可就奇特了,活像一只昂首吐信的眼镜蛇。

 

身为天南星科植物的半夏,挺立的“蛇头”就是所谓天南星科植物的“佛焰苞”,长长吐出的“蛇信”叫做“附属器”。

 

 

如果我们剥开佛焰苞,就能看到附属器下方的“肉穗花序”。上半部分较短的、附有白粉的是雄肉穗花序,下半部分由一个个青绿色颗粒组成的是雌肉穗花序。

  

花序上时有小昆虫活动,我家楼下的半夏花里常见蓟马。你看它们,浑身上下都沾满了白色的花粉粒。这是一种群聚性的虫子,有时候一朵半夏花里能有几十只蓟马,让人有点头皮发麻。

 

当然,作为一种广布全国的植物,各地半夏的花期和花朵里的传粉昆虫都会有所不同。

 

 

从花期的角度看,杭州的半夏多少有些名不副实。据颜师古《急就篇注》说:“半夏,五月苗始生,居夏至半,故为名也。” 而农历五月都已经是六月下旬了。

 

   

但半夏的珠芽确实是在“夏之半”的六七月时长大成熟的。珠芽是一种无性繁殖结构,落地就后能够长出一颗新的半夏来。

  

  

中医以半夏的地下块茎入药。《本草图谱》里的半夏插图,就很细致地画出了珠芽和块茎结构。


在野外半夏同样常见,我们还能够看到一些同样“长着蛇头”的天南星科植物,包括滴水珠、灯台莲、一把伞南星等。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的相关文章哦~


相关文章

1👉浙江山里常见的几种天南星

作者:蒋某人

图片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2023年4月17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这味中药,给劳损的关节增添滑液

有些人上了年纪以后,关节就容易不舒服,时间久了还以为自己得了风湿,关节稍微活动一下,就听到弹响声,你说它是痛吗?又不完全是,对于有强迫症的人来说,听到这个声音是挺煎熬的。

很多人应该都知道,我们的关节里面是有滑液的,滑液是能保护关节,减少关节里面骨头与骨头之间的摩擦。如果滑液少了,关节里面的骨头就容易摩擦劳损,甚至引起关节炎,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听到关节弹响声。

年轻人并不容易听到这种关节弹响声,因为滑液减少也是退变的一种,就好像年龄增长一样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关节老化是一种必然趋势。

但也有例外,现在的人工作压力大,整日整夜的思考,气血都被调动到脑袋工作。人体的气血是处于能量守恒的状态,这里多了,另外一些地方就会少。而关节的位置,气血本来就弱,就会少上加少。而滑液也是气血化生而来的。

膝关节是人体承重的主要关节,体重的压力大部分都到膝盖上,所以最容易劳损。

所以这两个地方是最容易出现劳损而引起滑液减少的,滑液减少就算了,关节老是摩擦引起炎症水肿就会出现疼痛和屈伸不利,生活状态备受影响。

有味中药能给关节很好的增添滑液,它就是牛膝。有句中医药名言叫,非牛膝不过膝。

牛膝这味药之前有介绍过,引血下行的力量很足,所以近代医家张锡纯先生喜欢用牛膝来治疗高血压、闭经,小便不利等当下不下的问题。

而牛膝最早为人熟知的是它补肝肾,强筋骨的功能。《神农本草经》中记载“主寒湿痿痹,四肢拘挛,膝痛不可屈伸。”

现代人长时间看电子产品,久视伤血,熬夜房劳而伤精。肝藏血,肾藏精,精血暗耗。肝主筋,肾主骨,没有了精血化生的滑液濡养,筋骨就更容易劳损。

而牛膝恰好就是能把上逆的气血往下拉,还能精准的补益肝肾,活血通经,滑利关节。

牛膝功在活血,气弱之人单用不耐受。所以牛膝甚少单兵作战,总喜欢拉着志同道合的人共谋大事。

遇到这类关节难受,有弹响声的病人,我看病的时候比较喜欢以《金匮要略》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作为底方加上牛膝、当归。

黄芪15g、桂枝15g、白芍15g、大枣9个、生姜10g、牛膝10g、当归10g。

牛膝补肝肾有办法,补气血却不是它的强项。那就把补气的代表黄芪和补血的代表当归请过来。这两者又恰好组成李东垣所创制的当归补血汤。气行血行,气生血生。

关节不好的人,大部分都是关节怕吹风的,桂枝温阳化气通络散寒,和白芍搭配能调和营卫气血以固表,建立起对外的屏障。白芍还能柔肝舒筋,减轻关节僵硬。

姜、枣能健脾胃,加强气血的生化源头。

最后在牛膝的引领下把气血往关节输送。

这个方子作为调理关节滑液减少,关节不适,可以说是有的放矢,配伍到位的。药渣煮水熏洗膝关节,外治内调,双管齐下。

2023年4月15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桂枝茯苓丸,可治这10种病


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医圣的桂枝茯苓丸,会是哪一句?

 

活血化瘀少不了。

 

1、碰到女性腹中有包块的,情况还不算严重的,桂枝茯苓丸可以作为首选。

 

什么是包块?凡是身体内部的有形的积聚,都可以看作是一团包块,比如,子宫肌瘤。

 

子宫肌瘤是怎么来的?气血受寒以后不能流通,慢慢在子宫里凝聚而成,就像一瓶水你把它放到冰柜里去,用不了多久,它就会冻成一块冰疙瘩。治法就是用桂枝茯苓丸温阳散寒,活血化瘀。

 

桂枝茯苓丸这个方子,张仲景最初就是用它来泄子宫积滞的,在古代,女性生产过后,子宫里有瘀血排不出去,就用桂枝茯苓丸,它能把瘀血一点一点分化掉,然后排出去。

 

当然,不光是子宫肌瘤,还有乳腺增生、卵巢囊肿,桂枝茯苓丸都能管,都能治。

 

 

2、身体其他部位有囊肿的,比如,肝囊肿、肾囊肿,也可以把桂枝茯苓丸作为基础方,用它来分化包块。如果是肾囊肿,可以同时配合金匮肾气丸;如果是肝囊肿,可以同时配合逍遥丸。

 

3、有些女性一到经期就头痛,腹痛,平时又喜欢喝凉饮,喜欢发点小脾气,人一生气,不是这儿堵了,就是那儿憋了,总之就是不通,不通了以后就容易有瘀血。到了经期那几天,气血要重新分配,瘀血不能随经血排出,转而往上走,走到头部,箍在那里,头痛就来了。

 

同样的道理,腹痛也是瘀血作祟。

 

如果你平时贪凉多一些,那桂枝茯苓丸就可以,如果你平时生气多一些,可以同时配合逍遥丸。

 

 

4、除了月经期间出现的各种类型的痛,要用活血化瘀的办法,对于身上出现的一些其他类型的疼痛,只要是痛起来像针扎一样,痛的位置固定不移,那就是瘀血作痛。用什么?桂枝茯苓丸。

 

5、小腿青筋凸起,像盘旋扭曲的蚯蚓一样,西医管这个叫静脉曲张,中医是这么说的,“筋瘤者,坚而色紫,垒垒青筋,盘曲甚者结若蚯蚓。”正是此病。

 

静脉曲张的成因离不开一个字,寒。血管在寒气的作用下,被冻的僵硬,就像那个水管一样,一冻它就硬邦邦的,没有弹性了,然后把血液紧紧地捆绑在那里,想流通也流通不了,那些肉眼可见的像蚯蚓一样曲张的青筋就是血脉管道里的瘀血。

 

桂枝茯苓丸一温阳,血管就松通了,一活血,瘀血就散开了。

 

有人可能要问了,精索静脉曲张能不能治?

 

当然可以。虽说桂枝茯苓丸女性用的多一些,但并不是说只有女性才能用,中药不分男女,只有对不对症。

 

6、血瘀在身上是病,瘀在脸上就是斑。所以这面斑看似长在皮肤表面,说到底还是身体内部的毛病,是肌肤血管内部有了污垢,护肤品只能流于表面的涂涂抹抹,要想真正给它擦除,必得用些活血化瘀的药物,比如,桂枝茯苓丸。

 

7、脸上有红血丝,也跟瘀血分不开关系,红血丝这种东西就跟面斑一样,虽然不痛不痒,但是非常影响美观,桂枝茯苓丸用上,血气一活,那些血丝就慢慢退掉了。

 

8、张仲景在《金匮要略》中提到:“内有干血,肌肤甲错。”干血就是瘀血,那什么是肌肤甲错?就是说皮肤特别干燥,干到什么程度呢,一块一块的起皮,看上去就像鱼鳞一样,晚上睡觉,一脱裤子,“雪花”哗啦啦地往下掉,好多人以为是皮肤缺水了,就用补水的办法,但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,怎么办呢?要用桂枝茯苓丸去把瘀血通开,让气血去滋润皮肤。

 

9、男性前列腺问题,也能从瘀血的角度来考虑。起因无非就是久坐,坐久了,气血不循环,导致前列腺充血水肿,引起的这个尿频、尿急、尿不尽等等。也在桂枝茯苓丸的治疗范围内。

 

10、桂枝茯苓丸还有一个特别不为人知的作用,那就是它能治鸡眼。

 

中医对鸡眼的认识由来已久,清代的《医宗金鉴》里说:“此证生在脚趾,形如鸡眼故俗名鸡眼…..或因缠脚,或著窄鞋远行,皆可生之。”

 

脚承受着身体全部的重量,再加上你每天都要行走,长期的摩擦和挤压,导致脚上的这部分气血不流通了,逐渐增生而成像鸡眼一样的东西。长了鸡眼以后,脚上就像扎了根刺,每走一步都是钻心的痛,所以鸡眼最开始并不叫鸡眼,隋代的《诸病源候论》里管它叫“肉刺”,说“肉刺者由著靴急,小趾相揩而生也。”

 

可见,鸡眼和气血瘀滞是有一定关系的,桂枝茯苓丸可以把瘀滞在一起的气血疏散开来,把这根“刺”给拔掉。

2023年4月14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

腰椎间盘突出症

白术汤:
生白术120g薏苡仁90g芡实30g炒杜仲30g。
水煎服。
治疗非器质性腰痛,二,三付即好。

腰椎间盘突出症
仙鹤草,味苦、涩,性平。归肺、肝、脾经。功能收敛止血,止痢,杀虫,补虚。《滇南本草》称其可治“腰痛”,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言其能疗“闪挫”。笔者在临床重用仙鹤草45~60g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多例,疗效较佳,现举例介绍如下。

任某某,男,35岁,司机,2003年10月22日初诊。腰痛1年余,每遇劳累则加重。1月前于弯腰时突发剧烈腰痛,并向左下肢后侧放射,不能挺腰和活动,咳嗽、喷嚏等动作均可使疼痛加重。曾在某医院做CT示:腰4~5椎间盘突出。经休息及理疗,效果不佳,舌淡暗、苔薄白,脉细涩。

处方:仙鹤草50g,怀牛膝15g,生地黄8g,熟地黄8g,泽泻6g。每日1剂,水煎分2次服。服药1O剂后,腰痛明显减轻,继续服药15剂,症状消失,随访1年未复发。加40克丹参后,再用你会另有发现!
腰椎间盘突出症,属中医“腰痛”、“痹症”等范畴。其发病,“虚”为本,“瘀”为标。仙鹤草,别名脱力草,有补虚、强壮的作用,可用治劳力过度所致的脱力劳伤;
仙鹤草不但长于止血,而且还有活血化瘀的作用,如《百草镜》云:“下气活血,颸 ?。”另外,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仙鹤草有抗炎、镇痛作用。由于药证相投,故疗效满意。

2023年4月14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肝虚手麻,肾虚腿抖?只此一个中成药,助你补肝益肾,强筋健骨

平常经常双手发麻,双腿发抖,如果你有这种情况,那首先二话不说,就要到医院的神经科去检查看是不是器质性的病变,如果是,那就要趁早治疗,但是,如果说不是,那今天就从中医的角度来告诉你原因,并教分享一个中成药帮你解决它。

那它这种手麻、脚抖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从中医上来看,最常见就是因为肝肾亏虚了,要知道中医讲肝藏血,主筋,而肾藏精,主骨生髓,只要是肝血充足,肾精充足,那我们的筋脉就会不断受到精血的充养,以至于就会强健有力,但是如果说肝肾阴虚了,那我们身体内的筋骨就会变得虚弱起来,那怎么办呢?
当然是补肝益肾了,这里李医生就给大家分享一个中成药,它叫做仙灵骨葆片,该方是由淫羊藿、续断、丹参、知母、补骨脂、地黄组成,下面我们来看它是如何补益肝肾、强壮筋骨的?

首先方中淫羊藿可以补肾阳,其实在中医药材中补肾阳的中药有很多,但为什么用淫羊藿呢?是因为淫羊藿它在强筋骨这方面,功效尤为突出,它可以强壮骨骼,当骨骼有力量,腿脚自然就会有力量了,所以它对于一些走路腿脚无力,颤颤巍巍的这些人群是有很不错的改善的。

补骨脂呢,则可以补肾中的精华,另外补骨脂还有封藏的特性,它可以助肾封藏,把补进去的精华藏起来,不致流失。

再者加入续断,来补肝肾、强筋骨,续骨伤,与淫羊藿搭配还能增强强筋健骨的作用。

接着就是加入可以滋阴的知母和地黄。中医讲,肾中有两股势力,这两股势力分别就是肾阴和肾阳,而肾阴肾阳是不分家的,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加入滋肾阴的药,地黄和知母了,不过知母还有清虚热的能力,它可以防止中药因为燥烈而伤阴。

最后就是加入可以活血的丹参,为什么要活血药呢?是为了避免阳虚以后,阳气无法推动气血运行,从而导致血液郁滞,形成瘀血,再者丹参除了活血行气之外,还可以通络止痛,缓解腰腿的疼痛。
由此诸药合用,共奏补肝益肾,强筋健骨之效,对于肝肾亏虚导致手麻、腿抖、无力的人群可谓是一个不错的中成药,大家学会了吗?
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
弘扬中医药文化
传播中医药知识
让我们一起践行吧

2023年4月14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一个专调肌瘤与囊肿的方子

民国时候,有一位非常厉害的老军医,他叫张锡纯。

 

某天,一妇人哭着找到张锡纯,说自己患癥瘕已经5年了。什么叫癥瘕?就是子宫肌瘤等肿块。

 

张锡纯探手一摸她的小腹,冰凉,而且硬的跟铁板似的。

 

所以为什么老中医都不让穿露脐装,容易造成腹部寒凉啊。再加上现代人吹空调,贪凉饮,这些寒邪包裹着津液跟气血,结果津液变痰浊,血液变瘀滞,败津死血,跟寒邪相互裹结凝聚散不开来,越堵就越大。

 

《黄帝内经》里讲得很清楚,寒气与津液气血相博,并合凝聚不得散,积乃成矣。

 

子宫肌瘤也好,卵巢囊肿也好,名相虽然不同,但实质从不有二。

 

要说张锡纯是谁?近代中医第一人啊,在当时的国内医术算得上数一数二的。

 

张锡纯安慰妇人道,别怕,保你好。

 

说罢,拟了一个方子:生黄芪9克,党参6克,白术6克,怀山药15克,天花粉12克,知母12克,三棱9克,莪术9克,生鸡内金9克(打成粉末溶于汤药冲服)

 

方名叫理冲汤。

 

这妇人按照张锡纯所说,服药四副,小腹开始变暖,再吃五副,原本铁硬的小腹变得柔软了许多,又吃了10副,竟全好了。前后不过20副药的时间,就把5年的肿块消弭于无形当中。

 

如果把治病比作一场战斗的话,理冲汤无疑是一场漂亮的攻坚战。

 

三棱、莪术是张锡纯常用的一组经典药对,张氏的很多方子中都有它们两个的身影。

 

三棱、莪术,这两味都是峻猛的将军药,是专门消坚破积的,三棱偏于破血祛瘀,莪术偏于破气消积,相须为用,就像一把铁榔头,能够把肌瘤囊肿这样的坚硬包块打散。

 

天花粉就是瓜蒌根,它有两种意思,一是其根作粉,色白如雪;二是它的切面有不规则的花纹,天然而成。天花粉发达的根系能够把气滞血凝之处通开,这个功用张锡纯称之为通行经络。

 

 

气血瘀滞久了,容易化热,除了疏散气血外,还得降甘霖雨露,天花粉味甘带一点点酸,中医讲酸甘化阴,知母它是滋阴药,两药合用,养阴生津,把埋伏的阳火清解掉。

 

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山药,四味药补气补脾,提升人体正气。

 

有人可能有疑问,你说活血化瘀我懂,可为什么还补啊?

 

首先你得明白,久病伤正,像肌瘤囊肿这种病程日久的,时间长的甚至可达十年八年之久,得耗散人体多少正气?

 

其次,为了攻邪,张锡纯用了两味厉害的药,三棱、莪术,这些厉害的药有什么特点?祛邪功能快速,如猛虎下山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直捣黄龙,但是过后人容易虚。

 

所以要用些黄芪、山药、党参、白术来把体质养起来,不然攻着攻着,瘤子还没完呢,人就先虚的爬不起来了,那你还怎么弄?

 

这就叫软硬兼施,先用猛药攻,再用文火炖,一攻一补,不怕敌人不乖乖缴械投降。

 

最后一味药鸡内金,它是整个方子的点睛之笔。

 

凡动物家禽都有一个特点,弱齿者必强于胃。

 

鸡没有牙齿,你给它一根草,它未必能嚼得碎,但它却有一个强大的胃,什么石头、铁块,只要进了肚子,都给你打成粉,然后排出去。

 

民间常用鸡内金来消食化积,只是它的一个小用而已。正如张锡钝在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所说:鸡内金,鸡之脾胃也。中有瓷石、铜铁皆能消化,其善化瘀积可知……用鸡内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积,无论脏腑何处有积,鸡内金皆能消之。”

 

鸡内金对于人体内一切坚硬肿块都有软化的作用,有一个朋友得了结石,经多方治疗无效,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看到书上写着鸡内金打粉有消化结石的功效,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,连吃了一个月,再去医院检查,结石小了一半。又吃了两个月,结石竟然完全没有了。

 

由此可见,鸡内金化淤积包块的力量有多强,张锡纯就用鸡内金治好了大量的癥瘕积聚,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肌瘤囊肿。

 

鸡内金一定要生用,炒过以后效果就大打折扣了。

 

理冲汤这个方子,子宫肌瘤可以用,卵巢囊肿也可以用,用药期间,切莫着急生气,你一生气,就会加重瘀血痰浊,跟药效对抗抵消,药就白用了。

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
弘扬中医药文化
传播中医药知识
让我们一起践行吧

2023年3月8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这种像冰激凌一样的花也是咖啡花,还有更多


关于昨天提到的咖啡花,其实花型不是只有一种,去咖啡庄园,大概率见到的都是昨天第一张图的咖啡花。其实咖啡有不同种,花也有很多不同。我们一般喝的咖啡大都是阿拉比卡,也就是小果咖啡,昨天推荐的产品如果看成分说明,上面写的就是果咖啡(COFFEE ARABICA)。
昨天文章开头提到有一年去越南邦美蜀看咖啡,那边种的大部分是罗布斯塔咖啡,也可以叫中粒咖啡。在差不多120种咖啡树中,罗布斯塔是最接近阿拉比卡的咖啡树种,优点很多,我们知道咖啡庄园一般都在热带的高海拔区,但是罗布斯塔可以在较低海拔种植,比如越南、海南,而且抗病性好,耐热,当然缺点也很明显,就是不那么好喝。比较容易种植,产量大,成本低,又不那么好喝,所以基本上就是廉价咖啡,过去就是拿来做速溶。

海南的热带植物园里见到的咖啡花

不知具体什么种,花朵很漂亮


当然,咖啡豆采下来,后续工序很多,通过一定的处理,罗布斯塔也可以好喝。我在越南中原咖啡的旗舰店里也喝过不错的咖啡,用越南的冲泡法。
那年还买了不少越南咖啡器具回来。据说去年中原咖啡在上海开了一家店,我还没去过。
在越南买的越式滴滤式咖啡器
非常符合越南咖啡的定位,材质是铝合金
我家里也有一个不锈钢的,做工很好

就这样组合起来使用
杯子里放炼乳,咖啡粉放上面
那一篇有漏网的东西压平压住咖啡粉
然后加水进去,就等着慢慢一滴一滴滴下来

但是常常会遇到滴着滴着不滴了

越南有不少奇怪的咖啡喝法,比如加鸡蛋,还有用酸奶,他们的咖啡馆里还有更多咖啡的喝法,年轻人很多,有些像我们这两年的奶茶店。去越南除了一餐又一餐地吃Pho,吃越南米粉,还有就是找不同咖啡店喝奇特的咖啡。


越南的滴滤式还有个好处是消磨时间,一滴一滴可以很长时间,有时候会堵塞不滴,再叫服务员来服务一下,然后我们可以占着咖啡馆的时间聊天,时间太久也不用不好意思。

只有五片花瓣的咖啡花

有八片花瓣的咖啡花,非常规整的风车形

片花瓣的咖啡花,短胖的花
跟栀子花很像

今天就这样,本来想写咖啡花的,结果写到越南咖啡去了,也行,我比较随意,希望你们也能随意。有什么说什么,跳跃来跳跃去比较好,这是人类的竞争力,太正式的东西ChatGPT会写的更好。


像栀子花快要开的样子,像冰激凌



昨天提到的咖啡以及推荐的咖啡因眼霜
可以点击上面的图片了解

川端康成精选集,琳派画家的花卉图为封面设计
植物星球独家赠送一套花卉图名片
点击左下角,在植物星球季节店下单

2023年3月6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山萸肉 | 治疗糖尿病、高血压等疾病疗效颇佳,未见复发!

问止中医·名家系列

精选中医名家、名著、名篇临证精粹,勤求师训、博采众方,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。

山萸肉临床应用点滴

一、糖尿病

一般多用清热生津、滋阴养液、温阳滋阴、补肾健脾等治法。对于肾消,则重用山萸肉,通过观察,疗效颇佳。
阎某,男,62岁。
患口渴饮多、食多、尿多、消瘦2年余。每天需饮三四暖水瓶水,夜间饮水更多。如果饮水不足,则自觉口干舌燥,心烦意乱,不能入睡,有时整夜难眠,夜尿频数,近2个月来,因上述症状加重而来诊。
现证口渴咽干,频多引饮,尿多频数,色混黄,多饥善食,形体消瘦,伴有头晕目眩,腰痠膝软,神疲乏力,失眠多梦,大便时干时溏,舌质赤红,苔略黄,脉沉数无力。化验室检査:尿糖+++,空腹血糖13.3mmol/L。

处方:山萸肉50克(为细末分两次冲服),猪胰100克,水煎冲服上药或代茶饮。另用生地黄30克,山药25克,黄芪20克,元参20克,花粉20克,桑螵蛸15克,水煎服,每天一剂,用上方加减服20余剂,症状减轻,汤药停服。单用山萸肉粉每次口服10克,每日3次,用猪胰煎水送服。
于1986年7月8日化验尿糖(-)空腹血糖为4.9mmol/L,诸症消失,体力恢复。

二、高血压病

郑某,女,46岁。
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,每当劳倦后反复发作,近2年来心悸气短尤甚,经中西药治疗均未能控制,近一月来头痛头晕较重。现证头痛头晕,心悸气短,腰酸腿软,小便清长,夜梦少寐,舌红苔少,脉弦而细。治以滋肾柔肝。
处方:山萸肉25克,生地25克,龟板20克,牛膝15克,夏枯草15克,白芍15克,水煎服。3剂后,血压由原来24.0/13.3KPa,降至为18.7/10.7KPa,上方加菊花20克,又服8剂,血压恢复正常,诸症消失,至今未复发。

三、耳源性眩晕

邓某,男,32岁。
在劳动后回家路上,无明显诱因,突然出现头晕目眩,如乘舟车状,而来就诊。现证形体消瘦,精神萎靡,耳如蚕鸣,腰膝酸软,五心烦热,颧红咽干,舌嫩红苔少,脉细数。
处方:山萸肉25克,生地黄25克,石决明20克,天麻15克,钩藤15克,每日1剂,水煎服。6剂而愈,至今未见复发。

四、自汗

刘某,男,51岁。
该人素患支气管哮喘,有时哮喘得平,则自汗难止。近几天汗出加重,自服一些药,毫无寸功。来诊时,证见形体消瘦,食少纳呆,心悸气短,胸闷自汗,动时尤甚,舌质淡苔少,脉沉细,两尺弱。

处方:山萸肉100克,黄芪30克,麻黄根15克。水煎服,1剂汗逐减,2剂则汗止。


汗止后自觉胸中重压感,此乃大气下陷之症,卫气无所统摄而外泄之候。处方:黄芪50克,吉林参10克,山萸肉25克,知母15克,水煎服。病人服一剂后自觉胸中豁然开朗。后用山萸肉20克,红人参(吉林参)5克,知母10克,服3剂而善后。

五、崩漏

徐某,女,32岁。
初诊时主诉:阴道流血4月余,时多时少,血色初时鲜红,后色淡,无血块,诊断为子宫功能性出血。用消炎、止血、激素、止痛等药,未见好转;又改用中药八珍益母丸、乌鸡白凤丸、人参归脾丸、定坤丹等亦无效,于是来我院就诊。
现证月经初为淋漓不断,近1月来经血较多,经色稀,味腥臭,腹中冷痛,喜温喜按,平时头眩健忘,腰酸腿软,夜尿频数,白带下注,大便溏薄,面色晦暗,舌质淡润,脉沉弱。处方:山萸肉50克,生龙骨30克,生牡蛎30克,阿胶15克,鹿角胶15克,艾炭15克,水煎服。
3剂血量已减,诸症有所好转。上方去龙牡、艾炭,加杜仲炭15克,三七粉5克(分2次冲服〉,再进6剂而告愈,后未见复发。

山萸肉酸涩微温,质润,入肝肾二经,温润能补益肝肾,酸涩可涩精止汗,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。特点既可补阳,又可滋阴,滋补之中又能秘藏精气,尤能收敛元气,敛正气而不敛邪气,与其它酸敛之药不同,用量一般为5~25克为佳。

用于治疗糖尿病,必须将该药碾成细末冲服,才有治消渴之功,否则无降糖之效。通过观察,实践证明,山萸肉水煎后,则失去降糖之效。其核的作用与肉相反,用时应将核去净。

关注问止中医视频号
了解更多中医知识
关注“问止中医”视频号,学习更多中医知识,发扬中国文化!

2023年3月2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春天的第一个樱花

杭州人留言说绯寒樱开了,这么早,虽为早樱,正常应该在月底才开。这样,等我到杭州的时候,大概花期尾声了。

绯寒樱也就是钟花樱,因为花朵倒挂,似钟而名,花色很红,我不是很喜欢。对植物喜好或厌恶的表达我一直都很直接,比较个人,不妨碍别人喜欢。不过,现在种这种樱花的地方很多,杭州就有一个山沟沟种满了钟花樱,红刷刷一片

这种樱还有个名字福建山樱花。福建是其主要的分布地,当然两广和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南部都有,最南在越南也有。所以,我人在广西,毫无疑问能见到这种樱花,若按南方时节来推算,应该已经挂满樱桃了吧。

是真的已经挂满了樱桃
另外有几棵满树绿叶,果实饱满
我估计可能是云南的高盆樱
它的花期更早,一月盛开,现在的确已是绿叶和樱桃

经过南宁市区的石门公园,看到远处一个红艳艳的山坡,就在想那是什么花。马路边常见的羊蹄甲虽然也在开花,但应该不至于种一个山坡。

走近去看,竟然是钟花樱,竟然还在盛开,只是一棵棵长的不那么好,时节错乱,有一些樱桃满枝,有些花期尾声稀稀落落,又有一些又正在花期,挑了几棵还正当时的拍了几张照片。

这棵开的正好,难得有早樱开的晚,让我凑上

这两天都是灰蒙蒙的天气,看不见阳光也不下雨,不大适合在外面赏花拍照,只适合约人喝茶聊天采访。想抽个空去一趟南宁植物园(好像才成立两三年)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。

药用植物园我大概六七年前去过,已经忘得差不多了,就记得很大。另外,南宁是一个嗦粉世界,老友粉螺蛳粉桂林米粉到处都是,价格便宜量又足,现在就去嗦粉。

4200
2
便
  

2023年2月27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终于集齐了草坪三宝,草地上的三个兰花,你集了几个

拍了几张宫粉羊蹄甲的照片,漫不经心走着,瞄了一眼路边的草地,草色枯黄,突然觉得有一根草好像不大一样,有白色的什么东西粘在上面,又觉得没什么不一样,但好奇害死猫,还是回过头去蹲下来找,当场大笑,哈哈,这不是草坪三宝之一的线柱兰吗。

我从来没见过线柱兰,甚至长什么样我也不知道,我只认得另外两宝,绶草和美冠兰,但文科生的混沌逻辑就是这么推导出它肯定是另外一宝。

这根线柱兰长的很弱小,跟枯黄的草混在一起,其实就算有意识去找也很难看到,但就在那么一刹那,通电一样或者说有什么指引,让我发现它。我相信“冥冥之中”。

我给这棵线柱兰拍完照片,想再找几棵来看看,大片的草坪搜下来,一无所获。

可惜没带微距镜头,只能把照片放大来看
南方的朋友们,这段时间可以做个低头族,留意草坪
我今天工作之余也要往草坪里走走看看

所谓“草坪三宝”,其实并不在一个草坪,比如江浙一带,甚至更北方一点的地方,只有绶草。南方地区,尤其是福建、两广一带,则是线柱兰、美冠兰较多,当然绶草也不少见,而且还有多种绶草生长。不过这三宝的花期不在一起。

草坪三宝都是兰科植物,线柱兰开花最早,二三月份盛开,在花信上有点点江南的老鸦瓣的感觉,就是线柱兰盛开后,接下去南方有各种花盛开,江南的老鸦瓣开花,意味着各种花的赏花期要到了。

绶草,又名盘龙参,南方三四月开花
江南一带四五月,北方地区五六月盛开
花期漫长,开花时节也只是一个大概,可以多留意

香港绶草,花朵纯白,在南方地区跟绶草一样常见
北一点的地方就没那么容易见到
但也有朋友讲,在江南地区,草坪上不常见
野外还是可以见到的,可我没见过

绶草在南方三月下旬和四月盛开,江南一带则接近五月才开花,北方更晚。美冠兰的花期在五月,所以草坪三宝无论南北都不大可能在一块草地上同时出现。

但是在南方差不多可以无缝衔接,二三月线柱兰,三四月绶草,五月美冠兰。我要是生活在两广,我一定要搞一块小小的草坪,种上线柱兰、绶草和美冠兰,种出一块兰草地来。

美冠兰,在深圳的湿地公园见到,花期五月
去年在深圳没有好好找找,今年要还在五月去深圳
一定要再仔细搜一下

终于是集齐了草坪三宝,在上海、杭州一带常见绶草,另外两宝无缘,前年五月在深圳的湿地公园,偶然见到一棵美冠兰,唯一一次。这次在南宁见到了线柱兰,三个兰草都算是见过了,两广的朋友也别笑话,咱北方人不容易。

这两天要多低头看,能不能再找到几棵肥壮一点的线柱兰。



  

2023年2月25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一味草药,头癣、体癣、手癣、足癣、牛皮癣,都可治

民间草药是个宝,令人一生受用,随手采来,却能解决许多大问题,利人利己。

有些草药本事小,有些草药本事大。有些草药是全能选手,有些草药专精一门。草药界专精一样的草类,包括了这个生长在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宁夏、新疆、西藏等地山坡、地边、田间的草药:鸡娃草。

鸡娃草治癣是隔壁老人家推荐的,他一辈子治癣无数,人家说治啥别治皮,治皮丢脸皮,因为皮肤病很难治。但是老人家不怕啊,他说我有治皮杀手锏,专治那些别人治不了的皮肤病。

鸡娃草,又叫蓝雪草、小蓝雪草,刺矶松,为白花丹种植物小蓝雪花的全草。于治癣方面颇有建树。有各大医典为证。

比如,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载,鸡娃草解毒,杀虫。用于头癣,体癣,手癣,足癣。

《中药大辞典》载,鸡娃草治神经性皮炎,牛皮癣,头癣,手癣,足癣,疣痣。

《中华本草》载,鸡娃草杀虫止痒;腐蚀疣痣。主体癣;头癣;手足癣;神经性皮炎;疣痣。

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》载,鸡娃草杀虫止痒,治神经性皮炎,牛皮癣。

现代医学认为,癣”特指医学真菌中的皮肤癣菌侵犯人类皮肤、毛发、指甲导致的一类皮肤疾病。
通俗一点讲就是真菌感染,如果感染了头皮及头发就称为“头癣”,感染手部称为“手癣”,感染足部称为“足癣”,感染股部称为“股癣”,感染其他部位的皮肤称为“体癣”,感染了趾(指)甲称为“甲癣”。这么一解释是不是觉得对“癣”似乎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。

中医认为,癣是皮肤病,但也是脾胃病,这是《难经》上面讲到的,损其脾者,饮食不为肌肤。
在古医籍上面都会看到有这样一句总结性的话,万病不治,必寻到脾胃中去,方得治愈。

李东垣在《脾胃论》上也讲,脾胃一伤,百病丛生。当脾胃受损后,人体的肌肤就很难推陈出新。

其实藓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难治。老话讲,一副药扒癣皮,老皮换新皮,意思是说,皮肤正常后,光亮如新,就像换了一层新皮,这种神奇的除癣疗法被医界誉为“换皮神方”。

过去,先辈们之所以把克癣配方当做秘密,是因为要依靠配方巩固自己当时的地位。”换皮神方“的原料采集极为考究,极其严苛,必须是纯正的高山野生灵药,因为只有出自严苛的自然环境考验过的药材,药力才合乎要求。
鸡娃草是一年生草本,高20-40cm,茎直立或斜上,通常有6-9节,基节以上均可分枝,单叶互生。上部叶片披针形,边缘整齐或接近整齐。下部叶椭圆形或狭长圆形,叶缘有不整齐小刺。
7-8月开花,花色是淡青蓝色,是其他花卉中少见的色彩,因此感觉特别醒目耀眼,修成花树篱笆,花盛开时如一道花墙,有令人震撼的美丽。
7-9月结果,蒴果暗红褐色,种子红褐色。入药为茎叶,7~8月采,晒干后研末备用或鲜用。

鸡娃草性味苦寒。具有杀虫止痒,腐蚀疣痣的功效,主治神经性皮炎,牛皮癣,头癣,手癣,足癣,疣痣。

选方:
1、治神经性皮炎,牛皮癣:鲜鸡娃草,捣烂成糊状,涂敷局部,每日二次,三至五日为一疗程。

2、治疣痣、恶肉:鸡娃草茎叶,晒干碾末,调制成油膏涂敷。
恶肉意为腐败之肉。

3、治足癣、头癣、体癣、手癣:鸡娃草60g,加95%酒精适量,浸泡五天。外涂患处。

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

弘扬中医药文化

传播中医药知识

让我们一起践行吧

2023年2月25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你们呼唤的羊蹄甲来了,红花、宫粉和白花,让你看清楚香港那个紫荆花

第一天到广西的时候,已是晚上。飞机廉航没有饭吃,半夜出去嗦粉。借着路灯,就看到了马路边的羊蹄甲,红色花,应该是红花羊蹄甲,但也不敢随便确认,若颜色粉一点,也可能是宫粉羊蹄甲或者说洋紫荆,若花瓣再细小一点的粉白色,就是羊蹄甲。


红花羊蹄甲、洋紫荆、宫粉羊蹄甲、羊蹄甲等,这几个名字在两岸三地命名羊蹄甲上互换交叉,鸡同鸭讲,特别混乱,我很早以前做过一个区分,本来我的认知是清晰的,做完那个区分,我就彻底陷入坑里,再也没有爬出来。


第二天白天出门,在行道边或是公园绿化,到处都是树形高大羊蹄甲,红花。这种羊蹄甲不用多想,顾形思名,就是红花羊蹄甲,也就是香港区花紫荆花(但是不是紫荆,紫荆另有植物)。

按理作为宫粉羊蹄甲和羊蹄甲杂交而来的红花羊蹄甲它不结果,但是我还是看到一串串的豆荚。大概推测,红花羊蹄甲都是嫁接苗(因为不结果生籽),也就是它必须要嫁接在羊蹄甲或宫粉羊蹄甲为砧木的实生苗上,砧木偶尔会出枝条,如果没有清理掉,就会越长越大开花结果。


所以我见到的应该或者说大概率是羊蹄甲的果,因为羊蹄甲在秋天开花,现在正好是豆荚挂满的时候。


羊蹄甲的豆荚,它在秋天开花

花色粉白,花瓣窄,没有红花羊蹄甲这么饱满

所以,我这次是不可能见到羊蹄甲的花的

红花羊蹄甲的花期几乎是全年

花大,且有香味,尤其是盛花密集的时候

走过路过都能闻到花香

宫粉羊蹄甲,正在最好的花期

宫粉羊蹄甲没有红花羊蹄甲那么多见,但也偶尔能看到,树形比红花羊蹄甲小,花色粉,花朵也比红花的小一点,目前开花正好。

在名字上的第一个麻烦就是宫粉羊蹄甲,它有一个别名叫洋紫荆,或者说洋紫荆有一个别名叫宫粉羊蹄甲。你说烦不烦,香港那个叫紫荆花,也叫洋紫荆花,也叫洋紫荆,而这个就叫洋紫荆。


所以我是固定叫这个粉色的为宫粉羊蹄甲,就不扯那趟浑水,香港区花那个就记住是红色的




宫粉羊蹄甲的花色也是有浓淡的

有些发白,白花花一片

有些有点紫色,也有一些偏红色


跟红花羊蹄甲一样,宫粉羊蹄甲也一样不适合拍照,树形都是乱糟糟的,要在乱里找出点次序来很难。图片放下面,我也尽力了。

另外,看到一棵纯白花的羊蹄甲,天气不好,没有暗背景可以衬托,只能勉强拍照,只是为了让你看一下,纯白色,就在一堆的宫粉中看到一棵白的。


肯定不是羊蹄甲,因为羊蹄甲的雄蕊为三枚,它一样是五枚,且羊蹄甲的花瓣窄而皱,花期也不对。当然也不是白花羊蹄甲,因为白花羊蹄甲的花其实是另外一个样子的。


照片没有办法,只能这样了

看的清楚就行,与宫粉羊蹄甲一样的花型

就是纯白色


查了一下,应该就是宫粉羊蹄甲的白花变种,名字叫“白花洋紫荆”。你看命名之难,前面我说宫粉羊蹄甲=洋紫荆,我说我们就叫宫粉羊蹄甲吧,叫洋紫荆会跟香港区花的红花羊蹄甲(紫荆花)搞混。


但是白花变种叫什么呢,叫“白花宫粉羊蹄甲”,有点别扭吧,就好像叫“白花红玫瑰”一样奇怪,所以《中国植物志》就叫它白花洋紫荆,其实也不好,我还是白花宫粉羊蹄甲。

最后,大家认个虫子,已经往生了的,对照红花羊蹄甲的花瓣,个头也大,我不认识。

关于羊蹄甲的内容就是这些,最后捋一下。羊蹄甲这类植物属于豆科云实亚科羊蹄甲属的植物。文章中提到的三种羊蹄甲比较容易混淆,不是植物容易混淆,是名字容易混淆。

羊蹄甲(名字就叫羊蹄甲),花期在秋天,我这次没看到,花瓣窄,皱,粉白色,多作为红花羊蹄甲的砧木。


红花羊蹄甲,也就是香港的紫荆花,红色,花大而饱满,树形也大,南方城市有种为行道,花期几乎全年,但不会结果,如果挂满豆荚,一般都是砧木上长出来的枝结的,其实是羊蹄甲。


宫粉羊蹄甲,也叫洋紫荆,花色粉白偏紫,全年开花,二三月份开最盛。有一个纯白的变种,叫白花洋紫荆(不叫白花羊蹄甲,另有植物),或者叫它白花宫粉羊蹄甲也未免不可。


惴惴不安,不知道有没有说错

当然知道大家其实很晕,看我最后的总结陈词就行


最末补充一个小小红花的小羊蹄甲

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羊蹄甲

卖姜花银针时候有赠送的漳平水仙小样

春水秋香,大家都说好喝,要我上架正品
现在来了,因为物美价廉,特别定制了两盒装
点击左下角 阅读原文 进季节店下单

2023年2月22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春风如贵客,一到便繁华

最爱雨后山谷中那一泓山泉春水

毛柄连蕊茶(连蕊茶),早春时节山林中最常见的开花树种,花心中一簇金黄最吸引眼球

毛柄连蕊茶,早春时节山林中最常见的开花树种

毛柄连蕊茶,萼片时常带有红色

毛柄连蕊茶,因其雄蕊的外轮花丝连合成筒状而得名

毛柄连蕊茶,其最大的看点就在金色的花药上

2月15日下午,我见流浪的太阳终于又回来了,便马上出发去章水镇四明山中一个小山谷寻找春天的踪迹。此时的山林季相还是冬天的景象,除了几棵檫木有少数开花的,别的几乎没有春天的痕迹。

然而,当我来到山谷的林下,却发现成片的小草已蓬勃地生长开来,有的还开出几朵小花,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俨然有种春色大好的光景。

野化30多年后的浙贝母,植株性状和生长习性均已十分接近原生状态

浙贝母:此时植株已明显长高,花蕾高挂枝顶,有种春色正浓的气氛

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看到一丛丛野化的浙贝母。樟村历来是浙贝母的主产地,山谷里边曾经也一定种植过这种药材。但位于偏僻山谷的农田已经荒芜了30多年,原先遗留下来的几株浙贝母一直处于野化状态。

据记载浙贝母原先叫“象贝”,是在清朝年间从象山引种到樟村来的,因此野生的浙贝母应该产自宁波象山附近的山上,宁波是浙贝母的原产地无疑。现在栽培的浙贝母被意外地遗弃,它们重新进入野生模式。于是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都已十分接近其祖先的模样。

龙观乡农田中的浙贝母,立春节气后植株刚刚从土中伸出,相比野生的慢了一拍

野生环境与人工栽培的生境完全不同,没有人为它们除草、松土和施肥,其它的杂草不断地挤压它们的生存空间,它们必须自己想办法来求生存,比如提早进入生长期,以避开其它植物的枝叶遮挡。由于土地肥力的减少,植株就变得比较细瘦一些。

龙观乡农田中的浙贝母,植株顶端也已有花蕾出现,相比野生的慢了一拍

与栽种在龙观乡贝母田的浙贝母植株相比,二者的差异一目了然。这在山谷的荒田中成为一种明星植物,它们的花苞已经非常明显,花期要比栽种的浙贝母早一周时间。这一处的野化浙贝母大约有20多丛,是研究浙贝野化现象的极好材料,待其进入果期时,我会进一步跟踪观察的。

目前,山林中开花最多的是山茶科的毛柄连蕊茶,原先的名字是连蕊茶毛花连蕊茶,现在已改为这个名称。因其花朵的雄蕊的外轮花丝是相互连合而得名,其花瓣呈白色比较素净,而花心处众多的金黄色花药是其最大的看点。

云台南星是天南星科最早出土的种类,每棵植株都有2片复叶,让人有种春意盎然的感觉

云台南星边抽叶片,边将硕大佛焰花序带将出来

我沿着山中小路往山谷中前进,看到路边有好几株云台南星已经展开一对复叶。云台南星是天南星科最早出土的种类,这种阵势让人有种春意盎然的感觉。毕竟此时的气温还没有明显的升高,它们如此早早地钻出地面,着实让我感到有些意外。

“春暖花开”一词的词面意思:春天气温不断升高,植物感知到春天已经到来,于是纷纷开出花朵来。而实际的情况是植物的生长和开花是由其内部的生物钟控制的。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植物已经掌握了气温变化的节律性,也就是说植物和其它生物早就预计到气温的变化规律,就会应时而生。如果等到它们感知到春天已经来临时才有所动作的话,那为时已晚。

古人有言: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植物在春天来临前早就作好了充分的准备,花苞在上一年入冬前都已成形,早春还很寒冷时,内部的花朵组织一直在生长发育。如果气温升得快,则可加速开花和生长的进程。

生物钟是个神一般的存在,比如天亮时人会自然醒来。如果某一天一直天不亮,人照样也会醒来的一样。植物的开花行为完全是这个道理,并非是气温唤醒了植物,只不过看上去是春天的温暖环境唤醒了它们。

乌头的基生叶从土中钻出来,享受明媚的春日暖阳,这是最早感知春天来到的物种之一

乌头的基生叶呈圆形

林子下阳光很好的地方,乌头的基生叶纷纷从土中钻出来,正在享受明媚的春日暖阳,乌头也是最早感知春天来到的物种之一。朝阳的山坡接收的阳光热量多些,地温相对要比阴坡的高,植物的生长速度自然要快些,这是很好理解的道理。我想相对封闭的山谷环境,冷空气不易吹进来,也是许多草本植物提早钻出来的一个原因。

毛花点草悄悄地开花了,雄花序很短,叶片边缘的锯齿裂得很深

草丛中毛花点草悄悄地开花了。它的雄花序很短,与同属的花点草的区别是后者的雄花序明显比叶片长。毛花点草叶片边缘的裂纹非常深,放大后看似乎是在叶缘围着一圈小叶片似的,这叫“粗钝的齿牙”。

天葵已经有少量花朵出现

天葵在早春时节,是随处可见的小草

刻叶紫堇最早的花序已经盛开

天葵刻叶紫堇是早春最为常见的小草,它们的花期也特别早。绵枣儿是春天长嫩叶,秋季开花,它也是种花叶永不相见的物种。小蜡的嫩芽正在开始变成新枝,比柳树的嫩芽还要早些生长起来的。

绵枣儿春天长叶秋季开花,也是花叶不相见物种

石蒜叶狭窄,眼下是其营养生长期,花期在秋季

小蜡的嫩芽正在开始变成新枝,比柳树更加心急地要拥抱春天的阳光

多年生的宿根草本鼠尾草假福王草都已有壮实的植株出现,它们显然很早就已进入生长模式的。而一些常绿的蕨类植物比如华东阴地蕨、盾蕨、凤了蕨、瓦韦和棕鳞耳蕨等,一直是最早能享受春日暖阳的草本植物。

鼠尾草的新叶已长得十分壮实

假福王草,开花时可以长到1米多高,此时基生叶也已相当发达

春兰的花蕾即将绽放

柃木的花朵很小,但气味很大

华东阴地蕨是种常绿的蕨类,山谷中多见

华东阴地蕨是种常绿的蕨类,植株上部的孢子叶受冻后枯萎,但叶片十分耐寒

广东蛇葡萄(牛果藤)的气生根一直挂到溪沟的水面中,雨林的气息扑面而来

我在溪沟中看到广东蛇葡萄(牛果藤)的气生根一直垂挂到水面中,一种雨林的气息扑面而来,表明沟谷的小环境一定十分温暖湿润,这种温暖和潮湿的生境是植物们的最爱。枯树上成片排列的菌物也是一种旁证。

常绿的瓦韦生长在树干上,抢占阳光的高地

常绿的凤了蕨拥有复杂精致的叶脉

盾蕨成片生长在竹林中,侧脉平行且密集

我在这个山谷中穿行,看到有驴友留下的标记。如此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谷,居然也有外人来光顾,有点出乎我的意料。看来现在驴友的足迹已基本涉及到所有有路的地方了。

棕鳞耳蕨逍遥地生长在岩石上,一种与世无争的姿态

蔓赤车茎直立,与赤车正好相反,后者是匍匐生长的

地钱科的苔类生长在阴湿的岩壁上

高大的枯树成为菌类的温床,形成山间的奇特一景

虎刺的红色的小核果成熟了

山木通是种常绿藤本

柱果铁线莲也是铁线莲属的常绿种类

如此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山谷,也有驴友留下的标记

现在正是早春时节,北方的冷空气一直在给我们发货,乍暖还寒,大地粗看上去还是严冬的景象。但俯身观察,地面上到处是春天已经启动了的迹象。许多小草不畏寒冷,却能抢先享受时不时出现春日的温暖阳光,等到春色正浓时,它们就已完成一年中的生长期,把作业上交完事,这是早春开花植物高明的生存策略。

林海伦 2023年2月17日

——–the end——–






作者简介:林海伦,宁波市药品检验所主任中药师,30多年来一直关注研究宁波的乡土动植物资源,发现过大量珍稀物种,并长期致力于科普宣传工作。




 

跟着草木 走过四季


关爱自然  敬畏生命


江南四季花历/甬城草木地图




◎四季花草香,书中滋味长。带上这两本书,去山里看花


1.普通版本:可直接点击以上链接购买

2.作者亲笔签名个人专属版本。可在本号购买,甬城草木记》60元/本(含顺丰邮费),《草木清欢》68元/本(含顺丰邮费),两本一起买,120元(含顺丰邮费)在任一原创文章文末“喜欢作者”付款,通过悄悄话功能留下【姓名+地址+手机】或题签要求,就OK了。

2023年2月21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雨水节气,有什么花在开

今年立春后,杭州的春雨绵绵、气温略低,不过我们终于迎来一个放晴的雨水节气。梅花赶着晴天迅速进入了盛花期,玉兰花枝头的花蕾也肉眼可见的胀大了一圈,城市里总算有了些春意。


除了梅花、玉兰这两种标志性的春花,其它开花的植物也不少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~ 以下提到的15种植都有过推文,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的链接查看。


1.老鸦瓣

Amana edulis 百合科 老鸦瓣属

我在每年春天必拍的植物之一。杭州人比较幸运,在植物园的草地上就能见到这种精灵。西湖群山上的向阳坡地、茶园边也不少。

👉 老鸦瓣 | 最美早春野花之一

2.檫木

Sassafras tzumu 科 檫木属

檫木啊,不论是阴雨还是晴天,自有它独特的美感。它自生在长三角地区的丘陵地带,花开明亮,犹如一盏盏明灯,为困于阴雨的春天指明来路。


👉在家憋得慌,代大家去看看檫木

3.金缕梅

Hamamelis mollis 金缕梅科 金缕梅属

金缕梅花如其名。城市中偶尔能见到金缕梅栽培,但如果要看野生的,得跑到很高的山顶上去。


👉金缕梅 | 疏影横斜,暗香浮动

4.江南牡丹草

Gymnospermium kiangnanense 小檗科 牡丹草属

杭州植物园有种植。野生种群极少,为浙江省重点的保护植物之一。之所以叫“牡丹草”,是因为叶片像牡丹。

👉江南牡丹草和它的东北亲戚

5.顶花板凳果

Pachysandra terminalis 黄杨 板凳果属

杭州西部山区的常见野生植物之一。已经被开发为地被植物,在西湖边的绿地中可以见到。

👉顶花板凳果 | 有人设计过这样的凳子了吗?

6.大叶金腰

Chrysosplenium macrophyllum 虎耳草 金腰属

“大叶”金腰,那它的叶子呢?当然是还没长。


👉金腰 | 不如叫金饭碗

7.毛瑞香

Daphne kiusiana var. atrocaulis 瑞香 瑞香属

听名字就很香,事实也是如此。依我的感受,同期开放的植物中,连蜡梅的香气都比不过它。


👉雨雾中有瑞香味

8.乐昌含笑

Michelia chapensis  木兰 含笑属

绿化常用的常绿大乔木。由于长得太高大,看到花可能有些困难…… 花期很长,能从现在一直开到6月。


👉乐昌含笑 | 由我来挡住女生宿舍…

9.梅

Prunus mume  蔷薇 李属

梅花不用多说了吧~ 不过今年我总算是体会到了“照水梅”的美。


👉梅丨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

10.美人茶

Camellia uraku  山茶 山茶属

也叫“单体红山茶”,花朵比一般的山茶花要小上一圈。园林绿化中常见,花期自前一年的12月延续至今。

👉美人茶 | 冰雪中的绝代佳人

11.山矾

Symplocos sumuntia  山矾 山矾属

山间野树,花开好似碎雪。


👉山矾 | 好似三月飘雪

12.连蕊茶

Camellia fraterna  山茶 山茶属

山间野树。与山茶、美人茶一般,花期自前一年延续至今。


👉连蕊茶 | 花开无主,花落自由

13.郁香忍冬

Lonicera fragrantissima  忍冬 忍冬属

花如其名,郁香芬芳。杭州植物园和西湖边有栽培。


👉郁香忍冬 | 我比迎春早

14.十大功劳

Mahonia fortunei  小檗科 十大功劳属

名字叫人摸不着头脑。花朵特别招引昆虫,以及一些食蜜的鸟类。除了下图中的十大功劳,还有阔叶版本的阔叶十大功劳。

👉十大功劳 | 据说能治十种病

15.马醉木

杜鹃花科 马醉木属 Pieris

果实像一个个小坛子,很可爱。

👉马醉木 | 与梅花同开的低调小花

这段时间你们看到了什么映像深刻的花朵呢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哦~


作者:蒋某人
图片: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3年2月7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只需一味药化解带状疱疹,不用吃,一敷就好

用一味草药来化解带状疱疹,哪一味呢?
杠板归。
杠板归,名字是有些别扭,而且杠板归三个字怎么看都像是个动词,但它确确实实是一味草药,而且是能挑大梁的一味药。
对杠板归药性的深入了解得益于隔壁老人家,当时邻居有人得了带状疱疹,腋下有两三处大小不一的红色条状疹带,这些密密麻麻的小疹子和衣服摩擦以后,非常容易产生疼痛,这还不是最折磨人的,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带状疱疹那种风驰电掣的抽痛,痛起来让人一宿一宿睡不好觉。
老人家知道后,就采来杠板归,捣烂,敷在那人的疱疹处,当下,疼痛就大为减轻,第二天,就已明显好转。
老人家说,这杠板归捣烂后,治疗带状疱疹,效果极佳。
对于杠板归我倒是不陌生,小的时候,经常在田间地头看见它,只不过彼时年纪尚小,不明白它的药用价值,只觉得这草令人生厌,因为它浑身上下都长满了刺,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勾到。听村里的老人说,就连蛇看见了都不敢穿行而过,都要绕道而行,因此,杠板归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有一个抹不去的名字,蛇倒退。
也是后来才知道,杠板归的刺不仅是一把自我保护的利器,用它来祛除人体内部的一些邪气简直是极妙。
古医书上说,叶边有刺皆消肿,因为有刺,所以才有了穿破性,才有了消肿的可能。
也就是说,凡是带刺的草药,都特别善于开通,杠板归的刺就像是一把长茅,可以把人体的一些疮肿给破开,这第一步叫逢山开路;破开以后再把里面的邪气引入膀胱经,从小便排出去,这第二步叫遇水搭桥。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说的就是杠板归,也只有杠板归才有这样的魄力。
杠板归又是藤本植物,它的藤可以向四周到处攀爬,大张旗鼓的攻城略地。所以杠板归一进到体内,不是说不动的,而是上窜下达,这样一来,就可以把郁积在身体里的各种邪毒纷纷搜刮出来,再把它们聚在一起,然后给它们一个出路。
邪气嘛,只要排出去,只要不留在身体里,它就没有办法作乱了,中医一直是这样的理念,叫“给邪以出路”。
带状疱疹就是邪气长期关在身体里,想出但是出不来,最后只能像冒火山一样,在皮肤表面高高鼓起,你看带状疱疹发作起来是不是一簇一簇的小水泡连成一片,看上去红赤红赤的?用寒热来区分,色红说明有热,色白说明有寒。
大家看火是红色的,雪是白色的,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。所以你看到的是疱疹,其实里面包裹着的都是一些无名的火毒。这些火毒从哪里来的?从各种坏情绪而来,比如,生气,两天一小气,三天一大气。
外邪侵入人体的过程是由表及里,现在这些火毒由里及表了,也就是从脏腑走到体表了,这种情况也不完全是坏事,你想啊,这个火毒是留在身体里好,还是排出去好?答案很明显,当然是排出去好。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它发散不出去,只好郁积在皮下。
注意,这可不是一般的火邪,一般的火邪顶多就是牙痛、嗓子痛,这种火毒已经成了气候,力量已经强大了,所以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猛烈的反应。到了这一步,也从侧面说明,病邪在身体里不是一日两日了,所以说有了气一定要及时排解出去,气这种东西最怕堆积,因为窝气成灾啊。
回到杠板归,杠板归的作用,专业术语是这么说的,清热解毒,消肿散结,简单来讲就是既然这个火毒要往外走,那就创造条件,让它走。
《江西民间草药》里记载了杠板归治带状疱疹的用法,取鲜杠板归叶适量,捣烂绞汁,调雄黄末,敷患处,一日数次。如果找不到新鲜的杠板归,干品也可以。
杠板归这么厉害,那它究竟长什么样呢?
明代的《万病回春》里是这样记载的:杠板归,四、五月生,至九月见霜即无。叶尖青,如犁头尖样,藤有小刺。有子圆黑如睛。
杠板归的叶子是三角形的,有点像以前耕田的犁,大家看,这种看上去有棱有角的是不是比珠圆玉润的要更有开破之力?
似乎给人一种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感觉。杠板归还有一个圆圆的托叶,能够把整个茎都包裹住,或者说它的茎刚好直直地穿过托叶,这在植物当中也是很少见的。
杠板归的叶子和茎上有倒生的小勾刺,如果你在野外行走,突然感觉被什么东西给勾住了,很有可能就是杠板归。杠板归未结果以前是不怎么引人注目的,可是一旦挂果,万绿丛中就会显得格外耀眼,因为它的果实有着让人惊艳的蓝色或者蓝紫色,远远望过去,一眼便被它吸引住了。
杠板归有这么多的与众不同之处,轻易是不会认错的,如果你在野外遇见了,千万不要错过,采回来,晒干,研成粉末,装在瓶子里备用,平时不小心有个烫伤了,用香油调一下敷在伤口上,可以快速止痛,而且不容易留疤。

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

弘扬中医药文化

传播中医药知识

让我们一起践行吧

2023年2月7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一张只有2味药的痛风治愈方

痛风这种病,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甚至理解它,老话说,牙疼不是病,疼起来要人命。然而,牙齿的痛和痛风的痛比起来,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。痛风它常常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爆发,痛起来就像老虎在撕咬关节一样,让人痛不欲生,所以痛风又叫白虎历节。

病不可怕,可怕的是病因,病因抓住了,疾病就能迎刃而解。

痛风从哪来?从脾胃来的。在古代,痛风可是个富贵病,上到帝王将相,下到达官显贵,这些人终日山珍海味,暴饮暴食,痛风的发病率很高,而普通百姓的发病率很低。

《内经》里说,高梁之变,足生大丁。可见,吃的太好太多太杂了,长疮害病是真的。所以痛风其实是个吃出来的病。

为什么男人比较容易得?

因为通常来讲,男人喜欢大口吃肉,大碗喝酒,酒肉是最容易生湿的东西,长期大量饮酒吃肉的人,几乎个个湿气重。

除了湿,还有热。

你看痛风发作的时候,关节处出现的红肿,就知道这里面有热,这热又是从哪里来的呢?从湿气而来。湿气在身体里郁积的久了就会化热,这就好比把一块湿毛巾放到密闭的塑料袋里,过一晚上你再去看,这块湿毛巾就发热了,说明湿郁化热。

为什么腿脚先痛风?

因为湿性重浊,湿性趋下,好像一缸淤泥,一搅和过后,等一段时间那些浊的都往下沉。湿邪这种东西在身体里会往下走,一直走到大脚趾这个地方,走不动了,没地方可去了,干脆就盘踞在那里。

酒肉囤积在体内排不出去,人体表里上下堵塞,生湿生热的同时也伤了脾胃,伤了脾胃就等于伤了正气,正气想要把邪气赶出去,但就是调配不起来,心有余而力不足,年深日久,养虎为患,西医称之为结晶的东西痛风石就出现了,这痛风石堆积在关节部位,气血经络运行受阻,能不痛吗?

到这里,也就明了了,治疗痛风,最关键的就是清热祛湿,明白了这个道理,痛风这匹老虎也不过是纸老虎,一捅就破。

中医界有一张治疗痛风的小方子,只有两味药组成:黄柏和苍术。别看方子小,却出身名门,它的主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,朱丹溪虽然四十岁才开始学中医,但他颇有天赋,又肯勤勉用功,只用了短短数年的时间便在医学界大放异彩,最终成为一代大医,名垂青史。

这张方子叫什么呢?二妙散。

朱丹溪最初创立这张方子,主要是用它来解决湿热下注的问题。

上文说了,湿热这种东西总是喜欢沉积到下面去,它沉到哪,哪就出问题。沉到前阴,或湿疹,或瘙痒;沉到胞宫,胞宫就处于潮湿的环境,就好比一根木头放在低洼潮湿的地方,时间久了就会发霉,所以好多妇科疾病都和湿热脱不了关系;

沉到下肢,下肢关节就会红肿热痛。你看痛风常常发生在脚趾和膝关节附近,都是人体下肢,不也是湿热下注的结果么?所以本质上是一回事儿。

二妙散:黄柏、苍术,各15克,水煎服,或者二药各等分,研成细末,每次服用3到5克。

几乎所以治疗痛风的方子里都有它们两个的身影,所以即使不加别的,二妙散也能治疗痛风,不过,实事求是的说,这个方子对于早期、急性期的痛风比较有效,如果病程日久,就要另当别论了。

黄柏是四大苦药之一,清热的作用相当厉害,古人说,黄柏清热从头至踵。上到头顶,下到脚跟,不管热毒蕴结在身体的哪个部位,黄柏都能毫不客气地给它请出去。

苍术在这里有两个作用,一个是健脾,一个是燥湿。

白术也有健脾祛湿的作用,为什么不用白术呢?白术和苍术虽然是两兄弟,但白术偏于健脾,苍术偏于祛湿,苍术的气味更雄烈,可以一下子冲出体外,所以如果你重点想祛湿就用更雄烈的苍术,才好借助这辛烈的香气,令水湿发散而去,同时恢复一下脾胃功能,如果你重点想健脾,祛湿只是次要的,就用白术。

黄柏和苍术,一个清热,一个祛湿;一个性寒,一个性燥。清热而不助长湿气,温燥而不助长热性,二者相辅相成,两味药,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把你的痛风给征服了。

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

弘扬中医药文化

传播中医药知识

让我们一起践行吧

2023年2月5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钟花樱 | 向春而生,粉树灿烂

作者简介:一手画笔一手花,坐标广西。园林专业,从小深爱植物与自然,期待能一直从事植物相关工作,世间唯有美花与美食不可辜负,微博@一手画笔一手花

冬日的冷还未褪去,烂漫的粉已经召唤着春天的到来。蔷薇科的花朵们总是春天的主角,你看那山下一片好颜色,是派出了钟花樱先来打头阵。


钟花樱Prunus campanulata是蔷薇科李属乔木或灌木,因花像古时垂吊的铜钟而得名,原产于福建、浙江、广西、广东等地,是我国本土的美人。在我们广西这边,更多叫的是它福建山樱花的名字,也有钟花樱桃、绯樱、绯寒樱等别名。广西这里,它的花期在1-3月,去樱花谷中一探,此时已进入它的盛花期。


远远的就见这一片明艳的粉红,先花后叶的植物总是能让花朵毫无遮挡地展现它的魅力,鲜艳的旗帜拉开着早春的序幕,踏上草坪,走入小径,吸引着你来到花朵跟前,感受着阳光下耀眼的姿色,冷风也变得温暖。


↑单瓣的

↑重瓣的 


钟花樱树皮黑褐色,长花梗吊着一朵朵筒钟状、开口朝下的花,抬头一看,与花朵对视,美色一览无余。远看粉色有深浅,近看单瓣重瓣亦是各不相同。单瓣的花朵轻盈,五瓣花瓣透着光,点点金黄的花蕊在花心簇拥;重瓣的花朵像是隆重的公主裙,层层叠叠的花瓣让粉红色叠加得更浓郁了,花朵也更显厚重。蓝天就是最好的滤镜,以蓝天为背景,花朵怎么拍怎么好看。


 

园子里的粉又岂止钟花樱,吊芙蓉(Dombeya wallichii, 锦葵科)也在赶来,垂吊的花团荡起了秋千,摇啊摇地引蜂来;地上的垂筒花(Cyrtanthus mackenii,石蒜)也开得整整齐齐,粉色的小花悬垂,统一着歪向一边的脑袋,转角无处不春光。

垂筒花

↑吊芙蓉


哪里还有寒冷呢,此间春色正好矣。

 

作者:一手画笔一手花
图片:手画笔一手花、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2023年2月4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新年第一批野花中,有一种叫獐耳细辛

 

每年春天,山间绽放的第一批野花中,有一种叫“獐耳细辛”。

 

在杭州地区,獐耳细辛Hepatica nobilis var. asiatica,毛茛科獐耳细辛属植物)见于西部山区的中高海拔处,生长在落叶林下,或者路旁、林窗下。它开花时,山间溪水尚未完全解冻,山阴处积雪还未消融。每天早晨,土地上覆盖的厚厚霜花,需要微暖的春光,慢慢烘烤到中午才会融化。

 

獐耳细辛敏锐地捕捉到春天的信号,决定破土开花。

 

若是用人类的时间观念来看,上述时间点约在三月初。而植物园里栽种的獐耳细辛花期就要早很多,一月底二月初就会盛开了。

 

但是把獐耳细辛拉到平原地区与群芳争艳,多少有些不公平。在它的主场,能够与獐耳细辛争先的野花只有金腰、紫堇等寥寥几种而已。更不用说边上的乔灌木了,它们都还披着一副枯黄的冬装。

 

等到天气变得暖些,獐耳细辛就会被各种植物的枝叶淹没。所以,它其实就是抓住了早春回暖到各种植物长叶的这个窗口期。它要在这个时间段内快速地完成开花、结果、长叶,并且为来年的生长季积累足够的养分。

 

速度很重要!时机一到,獐耳细辛将动用地下根状茎中储备的养分,抢争“新年第一花”。

 

几支毛绒绒的花葶自地底生出,抬起一枚毛绒绒的花蕾。然后,向着阳光绽放。

 

在仍较寒冷的早春,为了保护花蕊、迎接传粉昆虫,獐耳细辛只会在阳光的持续照射下才会抬起花蕾并展开“花瓣”(实为花瓣状萼片)。这个绽放的过程大约会持续1~2个小时。如果天气转阴,或到了下午,花朵又会缓慢闭合。

 

↑点击看花朵绽放的视频

 

它的花朵看起来相当薄弱,惹人怜爱。初开的小花,大约只有五毛钱硬币那么大。一般来说,有轻薄透亮的“花瓣”8枚。“花瓣”一般是白色和粉色的,如果足够幸运,还能看到紫色和蓝色的。花朵中央,雄蕊如烟花般绽开。阳光照射下,花朵看起来是那么的美丽。

 

叶片要等到花期后半段才破土而出,初生的叶片褐色、毛绒绒,似动物獐的耳朵,故得名“獐耳”。

 

完全展开的叶片则是另一幅样子,叶片三裂,绿色有斑纹,其色彩和纹路确实很像植物细辛的叶片。獐耳细辛的名字可能就是这么来的。

 

与采取相似生长策略的“早春短命类植物”相比,獐耳细辛的叶片不会主动枯萎,除非是被外力破坏掉。

 

杭州植物园的那几株獐耳细辛不知道还在吗?在的话,估计马上就要开了吧,可以期待一下。我也很想再去野外找一找它们啊!

 

2023年新春返工第一天,祝大家新的一年,有所期待。

 

 

作者:蒋某人
图片、视频: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 

2023年2月4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寄生花,“小号的大王花”

一放开,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拍花了,这次的目标是“寄生花”。你可能没听说过“寄生花”,但八成知道它的东南亚亲戚 —— 大王花。

[1]大王花,作者 Timo Kyttä

在去年首播的BBC纪录片《绿色星球》中就有一段关于大王花(Rafflesia keithii)的内容。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花朵,直径可达1米,重可达数公斤;但却完全寄生于其他植物上,根茎叶极度退化,自己不进行光合作用;花蕾需要数年才能绽放,开花后的造型模拟动物尸体并能散发腐臭味,以此吸引蝇类前来传粉。

作为一种拥有这么多猎奇标签的植物,大王花在“世界未解之谜”、“世界之最”之类的专栏上也是常客,我隐约记得科学教材里也有大王花的身影。

↑寄生花

寄生花(Sapria himalayana)与大王花同科, 为大花草科寄生花属植物。当然,两者也有着类似的特性。

首先就是寄生,寄生花通过吸器着生在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的根上,完全通过吸取寄主的养分过活。寄主通常是扁担藤,图中寄生花旁边那个扁扁的藤就是了。

有了寄主的供养,寄生花不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,也不需要长出根、茎、叶等营养器官,它的全部生命就是为了开出一朵花来,成了一种只剩下生殖器官的奇葩植物。

 

↑寄生花的花蕾

寄生花虽然不及大王花这般大,但也不小。其幼嫩花蕾与网球大小相当,将要开放的花蕾则有苹果般大,而当花朵完全开放后,大小与成年男性的手掌相当。

 

  

十枚花瓣色泽鲜红,上面密布乳白色突起。也许它是在模拟腐尸,和腐尸上成群的蛆虫。花瓣内侧是一圈紫色的环状结构,其上生长着许多黄色的触手状物,它们似乎正环绕着花心的大空洞起舞。


空洞的中央是寄生花的花蕊盘。寄生花雌雄异花,雄花的花蕊盘是红色的,而雌花的花蕊盘为白色。如果剖开一朵雄花来看一看,应该能看到二十枚花粉囊着生在花蕊盘的下方。但面对一种珍稀植物,我当然是不敢真的剖开一朵花来看的。

↑这是一朵雄花

我闻了闻寄生花,似乎没有什么臭味。

↑谢了的花朵


在西双版纳,寄生花的花期大约在10月至12月,我这次去算是勉强赶上了末班车,现场只剩下零星几朵雄花还在开放了。一朵寄生花大约只开放3~5天,现场焦黑色的残花铺了一地。

但与大王花不同的是,版纳寄生花的自然传粉过程目前仍是一个谜团,传粉者不明,且自然授粉似乎极其困难,这也是寄生花罕见的原因之一。


 

据说植物学家们一度认为寄生花已经在国内绝迹。直到近十年户外运动、自然旅行兴起,行走在雨林间的人们帮助植物学家重新在西双版纳发现了它。在2019年,版纳植物园的科研团队通过人工授粉帮助寄生花结果,其果实外观有些像烂橘子,其内含有数万粒种子,每粒种子长仅为40至50微米。希望这种神秘而珍稀的花朵,能够在西双版纳长久地繁衍生息。

 

 

 

[1] 作者 Timo Kyttä,//blog.kytta.net/2020/01/makrotex-hedelma-se-on-isokin.html

 

作者:蒋某人
图片: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 


 

 

2023年2月4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贝母丨陟彼阿丘,言采其蝱

细井徇《诗经名物图解》是我最喜欢的诗经图谱,其插图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风格,闲来无事翻看,总能获得美的享受。其中有一幅画的是麦子和贝母——《诗经·鄘风·载驰》中的两种植物。这幅图尤其漂亮。麦叶一挥而就,麦芒纤细有力,像是在奋力生长;贝母向右倾斜,花冠是清雅的碧绿色,花后的叶状苞片先端自然卷曲、灵动舒展。

 

↑〔日〕细井徇《诗经名物图解》,麦子、贝母

 

我找到蒋某人拍摄的浙贝母,跟图中的很像,它们在早春三月的林间开花,像是从沉睡的大地里突然冒出的精灵,美得令人心动。从此我便记住了贝母,同时也对它产生好奇:为什么叫贝母?为什么会出现在《诗经》?

 

↑早春开花的浙贝母

 

1.迷人的贝母花

 

单看《诗经名物图解》中的这幅图,的确猜不到它与“贝母”这个名字之间有何关联。其实“贝母”一名取自它的鳞茎。鳞茎是一种变态茎,通常生于地下,常见的如洋葱、大蒜。与它们一样,贝母也是百合科,其鳞茎常通由 2-3 枚呈贝状的肥厚鳞片合抱而成,正如魏晋医家陶弘景所说:“形似聚贝子,故名贝母。”贝母入药的部位就是鳞茎。

 

↑图1 干川贝母 By Popolon – Own work

 

据《中国植物志》,百合科贝母属植物约60种,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,例如地中海、北美洲和亚洲中部;我国有20种和2个变种,亚热带之外的省份几乎都有。你可以在东三省低海拔的河谷草甸见到它,也可以在新疆西北部的林下探寻它的美妙身影,甚至能在川藏高海拔的开阔石滩、流沙岩缝中与它偶遇。

 

↑流石滩中的梭砂贝母

 

贝母的花冠通常是钟形,而且是羞嗒嗒地垂向地面。如果你在野外见到它,一定会忍不住走过去细细端详。贝母花待受精后, 花梗会逐渐向上,在果期达到直立。《诗经名物图解》中的贝母花有两朵都垂着脑袋,但作者特地画了一朵面朝读者,好让我们看到花冠里面的结构,欣赏它花瓣上细密的纹路,这是最让人惊喜的地方。我那江浙一带的朋友,每年春天山林刚刚苏醒,他们会长途跋涉,就为寻找林间的贝母花,像是奔赴一场期待已久的约会。

 

↑浙贝母花朵内侧的纹路

 

不同的贝母花,颜色和纹路各不相同。其中一些品种由于观赏性极高而受到园艺界的追捧。例如紫红色的花格贝母,花瓣上白红相间的方格犹如国际象棋的棋盘,因而又被成为象棋花,在其原产地欧洲很受欢迎。英国的牛津郡(Oxfordshire)、瑞典的旧省乌普兰(Uppland)将它作为郡花或省花,奥地利大施泰因巴赫 (Großsteinbach) 的盾徽以它为主要图案,克罗地亚国徽中的红白方格,据说也是受到这种花的启发。

在莎士比亚叙事长诗《维纳斯和阿多尼斯》的结尾,男主阿多尼斯被野猪杀死后,“从他洒在地上的那片血泊里,一棵鲜红雪白相间的花一下涌起”,这朵花也是花格贝母。这部长诗取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《变形记》,此处本应是纯色的银莲花,但莎士比亚可能从英国植物学家杰拉德那里认识了花格贝母,并从花瓣的纹路中获得灵感,于是在上述两句诗后说它“非常地像那种鲜丽红艳的圆圆血滴,在他雪白的双颊上现出,分明又清晰。” [1]

 

↑〔荷兰〕亚伯拉罕·雅克布斯·温德尔(Abraham Jacobus Wendel)《荷兰园林植物志》,阿尔泰贝母(俗名花格贝母),1868

 

与花格贝母同样知名的还有皇冠贝母Fritillaria imperialis,其花朵轮生于花葶上端而形如皇冠,有红、黄、橙三种颜色。皇冠贝母原产土耳其、伊朗等中亚国家和地区,1580年前后传入欧洲,莎士比亚在《冬天的故事》第四幕第三场中写到这种春天盛开的异域花卉。另外,我们也能在梵高的画作《铜瓶中的皇冠贝母》(1887)中,见到当时法国巴黎的黄色品种。

 

↑ Imperial Fritillaries in a Copper Vase 铜花瓶中的皇冠贝母花,1887 ,梵高,巴黎奥赛博物馆

 

2.《诗经》里的贝母

 

长久以来,贝母在我国主要做药用,东汉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已见记载。我们熟悉的川贝枇杷膏,“川贝”就是贝母的一种,以主要产于四川而得名。此外还有产于江浙的浙贝、产于新疆伊宁等地的伊贝、产于东三省的平贝等,它们的功效相近,主要用于止咳化痰。

 

贝母之所以出现于《诗经》,也在于它是一味中药。《诗经·鄘风·载驰》写的是卫国为狄人所灭,作者许穆夫人——卫懿公之女,欲归国相救而不得。贝母见于诗的第四章,“陟彼阿丘,言采其蝱”,“蝱”就是贝母。[2] 对于诗中贝母的用途,现在通行的解释是“采以疗忧”

 

但如果我们去看汉唐的《诗经》注本,就会发现其解释并非如此。《毛传》只说“将以疗疾”,未明说治疗何种疾病。《郑笺》则将登高采蝱视作类比:“升丘采贝母,犹妇人之适异国,欲得力助安宗国也。”唐代孔颖达《毛诗正义》沿袭此说,即采贝母者并非诗人,而是路人。路人采药疗疾,正如她前往宗国施救。

 

↑浙贝母的鳞茎,相比花朵来说个头极小

 

那么在《诗经》的阐释史上,贝母解忧的功效是何时出现的呢?我在南宋朱熹的《诗集传》中找到了答案。《诗集传》对的“蝱”解释是:“贝母也,主疗郁结之病。”于是采贝母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:“以其既不适卫,而思终不止也。故其在途,或升高以舒忧想之情,或采蝱以疗郁结之病。”

 

朱熹《诗集传》侧重疏通文意,对名物考据不予深究,因此会有一些新的解释,不过这里的解释并非凭空捏造。其源头应该是北宋医家陈承的《本草别说》。《本草别说》原书已佚,关于贝母的内容在北宋唐慎微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被保留下来:

 

《别说》云:“谨按,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,殊有功。则《诗》所谓‘言采其虻’者是也。盖作诗者,本以不得志而言之。今用以治心中气不快多愁郁者,殊有功。信矣!”[3]

 

贝母这种疏散郁结之气、治疗胸中不快的功效,类似于萱草或合欢,放在《诗经》中,正好契合诗意。想必朱熹也认为这一解释合情合理。

 

↑药圃里的浙贝母

 

那么贝母果真有此疗效吗?现在来看是没有的。《本草纲目》也引用了上述《本草别说》中的这段话,但只是将其放在“发明”中,与其他本草文献中涉及贝母疗效的表述一并罗列,而在“主治”中却并没有写明排郁解忧的相关内容。可见,从李时珍开始就不予认同了。

 

但是本草归本草,诗学归诗学。我们看到,明代毛晋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》,清代徐鼎《毛诗名物图说》、多隆阿《毛诗多识》在解释贝母时,都以《本草别说》作为重要参考。清代方玉润《本草原始》,以及当今许多《诗经》注本都继承了朱熹《诗集传》中的解释。而现在我们知道,这只是宋代人对贝母疗效的误判而做出的一种看似合理的推测。

 

↑高原野生的川贝母。由于药材珍贵,野生川贝母面临极大的采集压力,有灭绝风险。

 

3.同名异物的贝母

 

当我们回溯《诗经》的相关文献时会发现,《诗经》以及其他古籍中“贝母”的原植物,并非都是百合科贝母。[4] 晋人郭璞注《尔雅》,对贝母的描述是“根如小贝,圆而白华,叶似韭”,这很符合川贝母的特征。但唐代孔颖达《毛诗正义》在解释“蝱”时,所援引的资料并非郭璞《尔雅注》,而是与他同时代的陆机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:

 

蝱,今药草贝母也。其叶如栝楼而细小。其子在根下,如芋,子正白,四方连累相著有分解也。

 

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》是历史上首部解释《诗经》动植物的专著,是考据《诗经》动植物的重要文献,虽然原书已佚,但《毛诗正义》多有征引。陆机说贝母的叶子如栝楼而细小,栝楼是葫芦科的攀援藤本,别名药瓜、瓜蒌,叶与葫芦、西瓜近似,多为掌状分裂,这与贝母属植物条状披针形的叶片完全不同。

实际上,陆机所说的贝母正是葫芦科的藤本植物,它与栝楼是近亲,别名野栝楼、藤贝母、大贝母、土贝母。其地下茎是一颗颗肉质白色的小圆球紧密相连,即陆机所谓“四方连累相著有分解”。现代植物学家在给它定名时称之为假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,想必是为了更好地区别与百合科真正的贝母。北宋张载写过一首《贝母》,“贝母阶前蔓百寻,双桐盘绕叶森森”,诗中蔓生盘绕的藤本贝母正是假贝母。

 

↑〔日〕岩崎灌园《本草图谱》,栝楼

 

陆机与郭璞是同时代人,他们对贝母的描述却大相径庭。这说明在从魏晋时起,贝母就存在同名异物的情况。古人认识到二者有别,由宋到明的本草书籍在介绍贝母时都会说,“此有数种”,然后将陆机、郭璞的描述加以罗列,但在疗效上却并未予以区别。这种混乱的状况一直到持续到清代,一直到《本草从新》(1757) 提到“土贝母”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(1765)引《百草镜》提到“土贝”,才从外形和疗效上与贝母做了区分。[5]

 

那么,《诗经》中的“蝱”到底是哪种贝母呢?如果从其名称来判断,假贝母的鳞茎为相互连缀的小圆球,与“贝”的外形有差距。相比之下,百合科的贝母更加名副其实。

 

↑贝母之另一种,实为荞麦叶大百合

 

魏晋以后,文献中还记载了另外一些名为“贝母”但实际上并非贝母的植物,例如一种叶如荞麦的贝母,始见于北宋苏颂《本草图经》:“叶如荞麦,茎叶并青,七月开花,碧绿色,形如鼓子花。”这句话在《本草纲目》等本草书籍中多见转引。然而荞麦叶是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,与百合科贝母明显不同。据考证,这是百合科的荞麦叶大百合Cardiocrinum cathayanum或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。其地下鳞茎的中药名为荞麦叶贝母,但它并非贝母属,而是大百合属。

 

这正好解开了我的疑惑。此前在翻看岩崎灌园《本草图谱》时发现,书中在贝母之后还画了一种酷似百合花的植物,题名“一种”,意思是另一种贝母。当时还以为画错了。原来,书中画的是荞麦叶大百合,其文字解说中也提到了上述《本草图经》中的相关描述。[6]

 

↑荞麦叶大百合

 

我本来觉得贝母没什么可写,除了作为一味中药以及在《诗经》中留了个名之外,它在传统文化中确实乏善可陈。不过由于它实在太美,勾起我的好奇心。于是顺着《诗经》一路探索,竟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。虽然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《诗经》的解读来说无关紧要,但毕竟解决了我自己的疑问。写这篇文章,也算是与美丽的贝母花来了一次精神上的亲密接触。将来如有机会在世界各地见到它们,便不会觉得陌生,而是旧时相识。


[1] 参见〔英〕玛格丽特·威尔斯著,王睿译:《莎士比亚植物志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2019年,第16-17页。

[2] “蝱”的本义是牛虻,状如蝇而稍大。先秦时的其他文献引用这首诗时写作“莔”,所以“蝱”是“莔”的假借,二者都读萌。《尔雅》释“莔”为贝母。

[3] 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广泛辑录经史百家药物资料,只有涉及编者的意见时,才用“今注”“今按”标注。这段引文应全部引自陈承《本草别说》。

[4] 关于古籍中“贝母”原植物的相关考证,参见王文杰主编:《贝母》,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1990年,第2-3页。

[5] 《本草从新》(1757)首次在“贝母”条下提到“土贝母”:“个大、味苦,可治外科痰毒诸病。”《本草纲目拾遗》(1765)在转引《百草镜》时提到了“土贝”,指出其“形大如钱,独瓣不分,与川产迥别”,药性方面则“专攻化脓,解痈毒”,与贝母清热润肺、止咳化痰的疗效不同。参见陈心启、夏光成:《中药贝母名实考订》,《植物分类学报》,1977年,15卷2期,第44页。

[6] 《岩崎灌园》此图所绘的花具苞片,花丝的长度为花被片的2/3,这是它区别于同属大百合的重要特征。

图1 By Popolon – Own work, CC BY-SA 3.0, 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17955252
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植物文化普及者,著有《古典植物园》(商务印书馆,2021.4)。个人微信公众号【古典植物园】。
摄影、图文编辑: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2022年11月29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除了我,还有谁在吃寒莓和高粱泡?

每年冬天是寒莓和高粱泡的果熟期,山间处处可见它们的红果。果实闪耀着红宝石般的光彩,引人侧目。反正我要是在野外见到它们,是一定会采上一些吃的。

 

↑寒莓

 

寒莓植株低矮,贴地生长,枝叶上刺比较少,可以放心大胆的采摘。往它那圆乎乎的叶片丛中一蹲,双手左右开弓,不一会就能采上一大把。稍事清理,一口闷~

 

↑高粱泡

 

高粱泡就比较危险一些,它是一种攀援灌木,枝叶上刺非常多,需要小心翼翼的摘取。当然,也可以直接摘下一串果实来,再慢慢品尝。

 

寒莓比较耐阴,在浓密的常绿林下比较多见。高粱泡则比较喜阳,在林缘路旁较多。

 

↑寒莓比较耐阴,贴地生长

 

它们的味道如何呢?先让我来介绍一下它们的身世。

 

寒莓和高粱泡皆属于蔷薇科,悬钩子属。鲁迅在百草园中摘的“覆盆子”,也是一种悬钩子。悬钩子的果实,是由一个一个小液泡聚合而成的聚合果,聚合果中央常常是一个空腔。显然,悬钩子并不是一类“野生草莓”,它的果实结构与草莓有很大的不同。而所谓的“树莓”、“木莓”与悬钩子是同类。

 

↑寒莓

 

一年四季,我们都能在野外找到正在结果的悬钩子。

 

在杭州地区,秋冬季常见寒莓和高粱泡,春天常见山莓、蓬蘽和掌叶覆盆子,夏天常见太平莓和茅莓。这些悬钩子的口味大同小异,皆是酸中带甜。

 

如果要给上面提到的几种悬钩子弄个口味排行榜。那么排在第一档的只有掌叶覆盆子,它的果味酸甜平衡,鲜嫩多汁。一口下去,就像在跑完八百米后喝可乐一样清爽。

 

↑杭州地区的美味之王:掌叶覆盆子

 

寒莓、太平莓和蓬蘽可排在第二档,可以尝到那么点甜味,采摘的乐趣有时更胜过品尝。剩下的第三档么,几乎就只剩下酸味和一点“水”味了。其实还有第四档的悬钩子,不仅不酸甜,甚至还有苦涩味。好在杭州地区没有这档的,云贵川的朋友就要留心一些了。

 

↑高粱泡

 

那么回到寒莓和高粱泡,面对它们那“巨量供给”的果实,我一直抱有这样一个疑问:究竟是什么动物会吃寒莓和高粱泡呢?回想一下,似乎过了一整个冬天,也不见果实被吃掉多少的样子。搞不好都是被我和其它人类摘走的。

 

↑还是寒莓

 

于是在去年冬天,我在一丛结满果实的高粱泡和一滩寒莓前装了红外相机,试图搞清楚这个疑问。三个月过去,红外相机倒是有拍到东西,但明确拍摄到取食寒莓的视频只有一段,画面中是三只灰胸竹鸡。而装在高粱泡前面的相机则一无所获。

 

↑这是就是那个视频

 

寒莓和高粱泡似乎鲜有动物问津,这倒不出乎我的意料。前面也说了,在我的观察中,这两种果实的消耗速度就是很慢。当然,也可能是我安装红外相机的位置不大好,事情不能就这么下定论。今年我还会继续拍摄的~ 有什么发现再向大家汇报。

作者:蒋某人
图片、视频: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 

2022年10月22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兰香草,蓝香草

今天早晨一开窗户,桂花香气扑面而来。这花香从无到有,仿佛只是一夜间的事情。么好的天气,这么好的气氛,当然要出门走走。但预想到植物园、满陇桂雨那人挤人的模样,算了算了,还是野山适合我。

刚进山,就在路旁土坡上看到了兰香草(Caryopteris incana)。这真是令人惊喜啊,毕竟霜降节气都快到了,还开得这么热闹的野花可真不多了。

 

说起这种植物,它可是传说中的“蜂鸟”经常光顾的花朵。

每年夏秋季,公园和野外常常能看到一种飞行迅捷且能够悬停的东西,它们悬停在花朵前,用长长的喙伸入花朵,取食花蜜。无论是外貌还是行为,都与电视里经常出镜的蜂鸟相似。因此,人们十有八九会管它叫“蜂鸟”。

然而,蜂鸟其实是南美洲才有的东西,我们这边的“蜂鸟”其实大都是大扑棱蛾子 —— 长喙天蛾。城市公园中一年四季都有花朵,蛾子们吃穿不愁。野外的选项就要少太多了,只要天气晴好,在兰香草旁遇到长喙天蛾或者其它传粉昆虫的概率非常高。

↑一只“蜂鸟”正在访花

虽然叫“兰香草”,但它的花朵并无明显香气。需要手动揉搓叶片,才能够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,香气略像薄荷。

 

兰香草与薄荷有什么关系吗?它是一种莸属植物,原本在《中国植物志》中莸属为马鞭草科,而在新分类系统中则归入唇形科,兰香草便正式与薄荷认了亲。

来观察一下,兰香草的叶片对生在茎上,但茎却不符合“传统”唇形科植物“方茎对叶”的特征。这可能是它原本被排除在唇形科之外的原因之一。但近年来的新分类方法会更加偏重基因分析,许多原本从外观形态上不可见的亲缘关系在基因分析下无所遁形,植物科属分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。


兰香草开起花来非常热闹,大量小花环绕茎开放,层层叠叠如九层宝塔。凑近观察小花,可以看到有五枚花蕊,长长伸出花冠。其中包括一枚雌蕊,和两长两短的四枚雄蕊。

 

↑花冠长了“胡子”

 

花冠的造型也很特别,下方长了一排“胡子”,也难怪外国园艺家管叫它(和它的近似种)“bluebeard”,蓝胡子花。


↑几年前收的种子,和阳台上种出来的花

 

大概在16年的时候我野采了一些兰香草种子回家种,具体记不清了,只记得十分好养活,虽然茎长得弯弯绕绕的,但也开爆了花朵。果谁家的花园、阳台需要一些秋季的蓝紫色,也可以考虑去采一些。

作者:蒋某人

图片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2022年7月21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白兰何处寻

今天打车,师傅在车里挂了一串白兰花,馨香满车。
好久没见过挂白兰花的车了。回想十多年前的暑期,一家人开车出行时如果遇到红灯停车,准会有花贩上前来敲开车窗兜售白兰,我的父母也总会掏钱买下。一串白兰也不贵,花上两块钱就能让车子香好几天,所以很少有人能拒绝花贩。但可能是出于交通安全的缘故,马路上花贩的身影已经消失很多年了。
 
我问了问师傅,他说这一串白兰是在加油站买的。虽然地方变了,售卖方式倒还是老样子。

↑上海街头售卖的白兰
我个人感觉,相比杭州,在上海买到白兰要容易得多。至少到去年为止,在各大地铁站、商场、医院门口,常常能见到卖白兰的老太太们。
她们的行头非常统一,一个小板凳,一个小提篮,提篮上铺一块蓝色绒布,花朵就铺陈在蓝布上。篮内还有许多块干净湿润的毛巾,里面包裹着待售的鲜花。
白兰花一般两朵一组串起,细铁丝可以拧成大小不一的环,方便挂在衣领、纽扣等东西上。如果需要,也可以要一枚别针,把花别在衣服上。
 

↑与白兰一起卖的茉莉花环
会与白兰一起卖的还有茉莉,茉莉花一般都串成环状,可做手串,也可以挂起来。
老太太们往往还会带几朵栀子花,栀子花是不卖的,而是泡在水盆里,任由它们挥发香气。如此一来,不用费力叫卖,顾客闻香自来。
 

↑长在树上的白兰花
我去年在静安寺那边买了一串,收了我20元,这跟我记忆中的价格确实有不小的差距。老太太亲切的帮我把花别在T恤的第二颗扣子上,清新提神的花香,能带给我一整天好心情。我感觉还挺值。
静安寺商场的自动门时开时闭,迪奥、香奈儿等大牌化妆品的气味随之溢出。我寻思,白兰难道不是更好闻么?
我在上海的朋友告诉我,往年从5月劳动节起到10月国庆前后,街道上都能找到白兰老太太们的身影。但今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我那上海朋友出门很少,偶尔几次出门,也没再见到白兰花和老太太们。

要是有机会,我挺想采访一下她们,这些白兰花都是哪里来的。
要知道白兰(Michelia × alba)其实是一种热带植物,在长三角无法露地过冬,只能当盆栽种,冬天需要挪进温室里。因此树长不大,也比较难大规模栽培。而且白兰花朵保鲜期不长,一般3天就凋萎了。老太太们能持续有新鲜白兰花出售,想来是有稳定的供应渠道支持。
 

↑长三角的白兰一般为盆栽

↑再往南方,白兰是可以长成大树的
但再往南就不一样了,作为木兰科含笑属植物,白兰花是能够长成常绿大乔木的。与长三角地区的乐昌含笑类似,白兰在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常做行道树栽培。
广东潮州的市花“玉兰花”,其实就是白兰,而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玉兰花。
 

↑左为白兰,又为白玉兰
回到杭州,街头的白兰已经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,城市里少了这缕香气似乎也不会怎么样,运转如常。
 
但还是希望他们不要消失啊。
作者:蒋某人
图片: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2022年7月7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善莫大焉

以前我发现身边一个人犯错了,很难过,很希望他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。
现在我觉得,不要骂他吵醒他,不要管他,让他继续嚣张跋扈,让他摆烂腐朽没落,未尝不是一件幸事。

2022年5月1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宝盖草,是蚂蚁种的 ?!

红裙小人、佛座草……你那里怎么称呼这种在春天冒出来,有着修长花管、颜色跳脱的可爱小花?

   

↑ 宝盖草的小花,和春天一起到

   

我最近发现,这种中文正式名叫作“宝盖草”(Lamium amplexicaule)的常见植物,它的种子能吸引蚂蚁搬运,实现分散播种,是种“蚂蚁花”。

   

搭载着高效、泛布的蚂蚁网络,宝盖草能够出现在各种环境中。若是来到开阔的地方,它们就一长一大片,一边向四周扩张,占据着可以利用的地盘;一边层层叠高,撑起楼阁式的花序。也常出现在马路边、树根旁、墙缝里、废土堆,甚至是屋檐等意想不到的地方也随遇而安,在逼仄的环境中努力生长。

   

↑成片开花的宝盖草

↑ 比人高一头的廊檐上,有棵宝盖草,会是蚂蚁种下的吗

  

  

01

带点“肉”的植物种子

  

  

疫情反复,几次下来,春光已过大半。没人修理的绿化带里,荠菜、繁缕、猪殃殃等春之野草们经过前段的尽情生长,此刻都进入结果、撒种期。宝盖草也差不多。

 

↑ 未成熟的种子,4颗侧面相贴,圆背朝外,围坐成一圈

↑ 叶片倾斜,便于种子滑到地面

  

对于绝大部分植物来说生了根,发了芽,一生就固着在这片土地上了。但种子则不,它是准备旅行的。

先成熟的宝盖草种子其实是小坚果,为方便理解,下文统一表述为种子早就呆不住了,它们从花萼筒中掉出来,想要开启自己的旅程。但这几枚种子的运气不太好,没有直接落到地面上。要顺利到达地面接触土壤,它们尚需借助一点点外力,比如一阵风、一阵雨,或是动物不经意的碰撞。


当然,宝盖草的种子还有一种独特的出行方式——“蚂蚁专车” 

   

↑ 宝盖草的种子基部有乳白的油质体

可以看到,这比芝麻粒还小的种子上好像有个特殊的构件。在它收缩的基部两侧,贴生着乳白、软软的东西 —— 是油质体(elaiosome)。蚂蚁喜欢油质体,顺带的,会帮着有油质体的植物散播种子。也就是“蚁播”(Myrmecochory)。

  

宝盖草的种子符合“蚁播”特征:

① 有油质体,且油质体与种子贴附紧密,不易脱离;若易脱离,有的蚂蚁会就地切割取走油质体,而不搬运种子;

② 种子细小,份量轻;单只蚂蚁就能拖动;

③ 种子腹面有棱脊,油质体端渐尖,提供有“抓手”,方便蚂蚁下嘴钳夹和搬运。

  

↑ 蚂蚁夹住白色的油质体,搬运种子

  

蚂蚁过来了,它显然被油质体吸引,直接就奔到有白色的那一头。

   

触角频繁敲击,左嗅嗅右嗅嗅,是好吃的!怎么搬走呢?围着种子转了一圈,很快就选在有油质体的那头下手。用大颚夹住,使劲,种子离地了!

   

行,走着。衔着今日份的“贡粮”,它归心似箭,一路马不停蹄地交差去了。

  

  

02

浮现的雪花纹

  

  

我想跟踪蚂蚁的去向,但发现很难。

  

地表野草蔓生、茎叶丛错,要跟踪这么小只的小家伙,很费眼睛和膝盖,我敲了敲蹲麻的小腿,直直腰,决定换个办法——找蚁堆。

  

油质体富含脂质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,适合哺育幼虫。蚂蚁享用完这点“肉”,常常会把种子丢出蚁巢。

  

↑ 地面的蚁堆,围着一圈细小的土粒

  

蚁堆特征明显,入口常常呈漏斗状,四周堆积着比蚯蚓粪还小的土粒。

   

在查看了好几处蚁堆后,一颗有着雪花纹的种子出现了!

  

↑ 蚁堆上有雪花纹的种子,你找到没

   

种子被搁置在离入口很近的土粒堆上,——是宝盖草的!

   

↑ 这个就是宝盖草的种子

  

这枚种子表面覆满花纹,与先前在叶片上看到的种子判若两“人”。但它确确实实是宝盖草的种子。

  

当种子刚刚成熟,表面湿亮,有浅浅的坑洼,油质体新鲜、乳白。但不多久,一个个微小、形状不规则的白斑慢慢浮现,最后遍布种子全身(基部有油质体处除外)。

  

↑ 上面是新鲜时,下面是干燥的

↑ 斑点正在显现

   

凑近细看,每颗种子上的花纹各不相同,斑点数量似乎有多有少。裹了雪花纹的种子,色泽比原先暗哑,油质体也因失水干燥而发黄萎缩。

   

↑  完全干燥后,同一个萼筒里的4颗,呈现的纹样也各不同

↑ 但泡水后,雪花纹会消失,干后再浮现

   

但蚂蚁也不嫌弃。已经干燥了,但油质体没有被取食的种子,仍然会被蚂蚁搬运回巢。

   

↑ 干燥的种子,有油质体的,仍会被搬运

   

所以,没错,之前我在蚁堆上发现的这一颗,正是已经干燥、油质体被吃光了的宝盖草种子。

  

堆门口,蚂蚁们不断衔着泥粒从地底下爬出来,吐掉泥粒又转身回去,对近在咫尺的种子视而不见。对它们来说,没“肉”的种子不再有吸引力。

  

↑  从不同的蚁堆上捡回来的,油质体部分已被取食

   

没关系,种子的目标已经达成。油质体只是种子的“蚂蚁车票”,种子的本体依旧完好、有活力。

   

从母株掉落,借助蚂蚁的搬运、埋藏,再扔出,种子得以离开原生地,虽是跬步,但也算来到了新的天地。

   

如今,披盖着一身与蚁堆相似的纹色(雪花纹是种子的隐蔽色、保湿层?),种子平躺在松软、透气的泥土上;又因为靠近蚁巢,慑于蚂蚁家族的威力,吃种子的动物不会前来啃食。它只用安心地等待时机,萌发。

  

  

03

闭锁花:结种子的“大户”

  

  

4月中旬,已是暮春,气温还在反复弹跳,弄得人捂捂脱脱,不敢归置厚衣服。

   

宝盖草不怎么开花了,但它仍在大量、隐秘地制造种子。

   

↑ 正常开放的花,俯视时,像一尾正在游动的小鱼

↑ 雌蕊和雄蕊集结在一起

↑  拨开看一看,雄蕊4枚,柱头2裂

  

以上四张图片是宝盖草正常开放的花,高而耀眼,至少有15毫米长。鹅颈式的冠筒从簇拥的花萼中伸出,上部冠檐打开,分成异形的上、下唇。雄蕊4枚,花药边缘有毛;雌蕊纤细,被拥在中间,柱头2裂。

   

除了开放的唇形花,同一株宝盖草上,还有另一种不会开放的闭锁花。

   

↑  暮春,植株上部,不开放的闭花

↑   短花冠的闭锁花和长花冠的开放花

  

闭锁花不太起眼,花冠短小,只冒出一点紫色,3毫米左右,有的更短。但它数量多,花期超长,从气温低、昆虫少的早春就开工,量产种子。

  

↑ 轻轻一提,能隐约看见闭锁花结出的种子

  

两相比较,长花冠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能量——塑造美丽的外形,挑合适的天气开放,等候昆虫上门传粉,等等;而短花冠的闭锁花省力不少,自己给自己受精,短时间内就结出种子。而且,遇低温、干旱,或人类踩踏、拔割等恶劣情况,闭锁花能多产种子来弥补植株受到的伤害。

  

  一枚闭锁花结出的种子,花朵还留存在种子头上

  

长花冠精心付出,孕育的种子基因丰富、适应力更强;闭锁花快而省,胜在种子数量多,能保障种群存续。这两头都顾的双保险,是油质体之外,宝盖草又一智慧的生存策略。

  

宝盖草,这矮小、聪明的野草,不仅分“肉”给行动自如的蚂蚁友邻,做长远打算,还知道要开两种花,防患于未然,想想,都觉得奇妙。

  

——唔,好像,也有被启发到。再去囤点菜吧。

  

参考文献:

1. Tanaka K, Ogata K, Mukai H, Yamawo A, Tokuda M(2015) Adaptive Advantage of Myrmecochory in the Ant-Dispersed Herb Lamium amplexicaule(Lamiaceae): Predation Avoidance through the Deterrence of Post-Dispersal Seed Predators . PLoS ONE 10(7): e0133677.doi:10.1371/journal.pone.0133677

2. 顾德兴,徐炳声. 宝盖草的繁育系统 [J]. 西北植物学报,1992,(第1期).

作者:花落 观察自然、手作小物的花落

图片:花落、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2022年5月1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石斑木 | 花开枝头,却无人赏


哈喽大家好,真是好久好久没见,已经大半年没有出去拍花的我,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带装备出门拍花了。4月中旬的校园,钟花樱桃的花早已经飘落,望春玉兰也早就长满了绿叶,但是学校中还有一些日本晚樱仍开着,看着这些晚樱,真是感谢长沙没有下大雨,否则我看到的就是满地的落花了。


日本晚樱凭借它粉嫩的花朵吸引了许多学生赏花、拍照。我退出人群,在紧挨着樱花树的绿化中,发现了另一棵热烈开花的树木。这树开白色小花,阳光透过花瓣很是晶莹剔透,它叫石斑木(Rhaphiolepis indicae),为蔷薇科石斑木属。


其实去年我也看到过它开花,只不过那天的阳光不是很好,没有今天这般惊艳。它和日本晚樱一样都是蔷薇科的花朵,但去年的它和今年的它一样,花开灿烂,却无人赏。或许人们更加喜爱花朵更大、颜色更粉嫩的日本晚樱,对于这种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小花不感兴趣吧。

那么今天就细细观察一下这石斑木吧。石斑木的花朵和蔷薇科的樱、桃、梅、李等一样,都有5枚花瓣(别看日本晚樱花瓣这么多,那是人类培育的结果)。如果单看这5枚白色的花瓣确实不是那么起眼,但加上它那会变色的花丝,整朵花就有亮点了许多。


石斑木花丝的颜色会随着花开放的时间而改变,新开花朵的花丝是白色、黄色的,随着时间推移颜色逐渐变为淡红色,直至最后的深红色。一般认为这是给传粉昆虫的指引,红色花丝就是告诉昆虫:别来了!换朵新鲜的~

↑部分石斑木叶片有斑点

石斑木的名字容易让人联想到石斑鱼,我猜测,它们得名的原因是相同的——身上有斑点,一部分石斑木叶子上能发现不规则的暗色斑点,斑点多寡似乎与生长环境有关。


↑野生石斑木

相比城市园林,石斑木在野外更加常见,在南方各省份的林缘路旁都能够看到。尤其是在石灰岩山地区和滨海岩山,石斑木是相当常见的中下层灌木。我在野外见到的石斑木,叶片上斑点要显著多于学校里的这株。


石斑木还有一个名字是车轮梅,据说是因为它的叶片聚生于枝顶,呈轮辐状排列。


↑带“石斑”的叶片轮辐状排列

并且,我们学校里的这株石斑木,其高大身材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野外亲属。一朵朵白色的小花组成总状花序开于树顶,我都要抬头仰望。


↑访花蝴蝶~

它在阳光之下盛开,虽没有什么人对它感兴趣,但却有一双蝴蝶光顾,那加上我,今年最少也有三个访客了。明年我可能也不能来看这棵树开花了,但是蝴蝶一定还会光顾。

作者:晨露,网名薇薇安呀,坐标湖南。园林专业,喜欢植物,喜欢收集各类植物标本,阳台上全是自己种植的稀奇古怪的植物 / 蒋某人

图片:晨露、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2022年3月27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见到这种野花记下位置,过一个月采果子吃


早上一下车,就发现路边石头墙上长满了蓬蘽(lěi),左一蓬,右一蓬,白花满满地开着。算在闹市这种植物也不罕见,只要人们不再洁癖似的打理绿化,它们就可能自然地长出来。乡村野地更常见了。


现在它这幅开花的面貌可能比较普通,但一个月后,蓬蘽将结出艳丽且美味的果实。那真叫一个诱惑,真的吃不够,以至于我每次见到都只顾吃、忘记拍照,翻遍了硬盘只找出两张果实的照片来。


虽然是常见的植物,但它的“大名”却很生僻——蓬蘽,艹逢的蓬,艹田田田木的蘽(lěi)。

因为被教育灌输过的缘故,我已经想不起小时候是怎么称呼蓬蘽的了,如果有读者朋友知道它的“小名”,请务必在评论区说一说。


↑蓬蘽果是空心的

可能有人会管它叫“野草莓”。


确实,蓬蘽和草莓很像,都是蔷薇科的植物,但蓬蘽果是空心的,野草莓是实心的。(而且在杭州也见不到野生的草莓属植物)虽然是空心的,但一口抿下去,小珊瑚珠似的液泡里也能迸射出不少汁水。我要是在野外遇到蓬蘽果,那必须得攒够一把才丢到嘴里,非常爽快。


可能有人会管它叫“覆盆子”、“悬钩子”。

确实,蓬蘽(Rubus hirsutus)属于蔷薇科悬钩子属,而“覆盆子”、“悬钩子”可作为该属几种植物的统称。当年鲁迅在百草园吃的很可能就是蓬蘽,毕竟它那么常见,它酸酸甜甜的口味,也对得起“色味都比桑椹好得远”的夸赞。


当然,现在的蓬蘽还在花期。花朵有白色花瓣5枚,花瓣先端有一个小缺刻,这与樱花花瓣一样。但蓬蘽花朵要大上不少,跟你比“ok”手势时的那个“o”差不多。


花心处,几十上百枚雄蕊放射状排列,环绕着中央的“雌蕊毛球”。有些早开花朵的花瓣已经掉了,只留下中央的花蕊们,它们将发育成聚合果,也就是蓬蘽果了。


不开花结果时的蓬蘽植株其貌不扬,主要得靠叶型辨认它。叶片为3-5小叶的复叶,叶脉和茎干上有些倒刺。

总之,见到蓬蘽可以记一下它的位置,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来采野果吃喽~

作者:蒋某人

图片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2年3月19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天目玉兰,绚烂而短暂

说来惭愧,当这篇推送发出来的时候,杭州植物园那棵天目玉兰的花期已经过去了。这个时候才推文的我,似乎有点得瑟、炫耀的感觉,但其实是因为我周末出去玩了拖着没写。


今年错过了天目玉兰花事的朋友们可以留个念想,明年开春的时候再去一饱眼福。位置也很好找,直接在导航软件里搜索“天目玉兰”就能找到 —— 如此美丽的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景点。


在上周二3月8日的时候,我就去杭州植物园探访过一回天目玉兰,那个时候花大约开了两成,算不上盛花。

但等我周四3月10日去时,满树花苞几乎都迸开了!春日艳阳下,万千粉白竞相开放,花朵初开时如春笋般娇纤,绽放后似红莲般摇曳。


远望去,黛色群山做陪衬,一树星点;树下仰望,蓝天和弦月做背景,如梦似幻。


但天目玉兰的花事过于短暂,3月12日花谢了小半,3月13日朋友去看时已经无了。


之前在北京的时候推送过望春玉兰——北方最早开的玉兰。那么在南方,天目玉兰与望春玉兰可并列第一,当它们开放时,白玉兰、二乔玉兰尚含苞。

倒是不用担心“如何分辨天目玉兰”的问题,因为除了植物园的这几棵,普通人还真没机会见到天目玉兰。

天目玉兰(Yulania amoena)最初发现于天目山,故名,后在龙泉、遂昌等地也有发现。但总的来说,其野生植株非常罕见,世界自然保护联盟(IUCN)将其认定为易危(VU)物种。


城市里除了植物园、大学等科研机构外,也很少有栽种天目玉兰的。我只知道浙大紫金港校区里还有几株,在金工中心门口。

所以说,完全可以靠“位置辨认法”识别天目玉兰。


↑花被片为大小接近的9枚,分为3轮排列

它也有一些较显著的特征。首先就是大小,天目玉兰的花朵非常娇小、花瓣较窄。花被片有大小接近的9枚,分为3轮排列。(望春玉兰9枚花被中的3枚极小,看起来只有6枚花被)


其次可以看小枝条,天目玉兰的嫩枝明显为绿色,而其他玉兰一般为灰褐色/红褐色。

↑嫩枝明显为绿色

因为雨雪天气太多的缘故,今年天目玉兰花期相比往年已经迟了20天左右,杭州植物园几株天目玉兰也只有一株盛开。

相信在明年、后年…… 它们还将有更绚烂的花事,现在就埋下个期待吧~

作者:蒋某人

图片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2年3月19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“假死柴”山胡椒要复活了

惊蛰一到,春回大地。梅花和玉兰花已经盛开,但有好些植物还穿着“冬装”,比如山胡椒。

我们知道植物可分为 常绿/落叶 两大类,山胡椒属于落叶植物,但它有点与众不同。


它有一个特点 —— 冬叶枯而不落。


↑叶枯不凋的山胡椒

秋冬季节,山胡椒的叶片逐渐转变为明亮的金黄色、橙红色。

一般的落叶植物,在这个时候叶片就该掉下来了。但山胡椒不干,金黄色的叶片逐渐在枝头干枯、蜷曲、枯萎,但就是不落。

除非有人搞破坏,否则直到第二年春,山胡椒的枯叶就一直整整齐齐地排在枝上,一片也不能少。


↑秋冬季的山胡椒

现在已经到了惊蛰,我看山胡椒枯叶旁已经长出饱满的芽头了,但枯叶还是长得牢牢。

看看一旁的梅花!这就好比是现在走在街上,有些人已经穿起短袖单一,有些人还裹着羽绒、穿着秋裤一样。(不过在容易乍暖还寒的早春,保暖确实很重要)

等到天气稳定的暖了,枯叶会一下子落光,毛茸茸的新叶长出,伴随着细碎黄色小花的开放。这个时间差不多是3月中下旬,也没几天了。


由于这种看似枯死,但第二年突然“诈尸复活“的特性,山胡椒还得了个别名叫“假死柴”。


↑会在春天突然复活的“假死柴”

有“冬叶枯而不凋”这种特性植物其实不少,比如最常见的行道树之一 —— 法国梧桐/悬铃木 也是。

法国梧桐一部分的叶片在冬天不会凋落,如果我们搞破坏摘下来一片,能发现枯叶叶柄基部呈碗状。是为了包裹枝头上第二年的新芽,显然,这是植物的一种保暖措施。

↑法国梧桐/悬铃木 叶片枯而不凋是为了给新芽保暖


但山胡椒的枯叶也没有包裹住新芽呀?它枯而不落的叶片也是为了给新芽保暖吗?我暂时没有答案。

↑2月,山胡椒枯叶旁的新芽已经很“胖”了


山胡椒的秋色和枯色还是很好看的,它的植株不会长的很高,尤其当周围都是常绿树木时,这一丛枯色总是会让我停下脚步。州这边野生的山胡椒还是很常见的,西湖群山和平原地区都有,在西溪湿地边上的和睦湿地里,还保留了大量的狭叶山胡椒树。


↑一堆常绿树中的山胡椒

↑平原湿地里的山胡椒


虽然常见,但杭州似乎没有发展出用山胡椒做香料的习俗。听名字就知道,山胡椒一股胡椒味,尤其以新鲜叶片和果实气味最浓郁。由它制作的调味油,在云贵等地很受欢迎。

↑山胡椒果实

最后,杭州这边的山胡椒有两种,前文中是图片的基本上都是宽叶子的山胡椒(Lindera glauca),其实还有一种窄叶子的狭叶山胡椒(Lindera angustifolia)。除了叶片宽度的差别外,狭叶山胡椒的冬芽里没有花,因此看起来芽要瘦小许多

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,有空就去野外见证山胡椒的“华丽复活”吧~

作者:蒋某人

图片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2年1月16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猪笼草的瓶子是怎么长出来的?

猪笼草应该是最著名的食虫植物了,那一个个瓶子看起来就是捕虫利器。

我上中学时家里也买过猪笼草,当然,是希望请一盆来抓蚊子。有没有灭蚊效果我是记不得了,只记得瓶子们一天天干枯,用了很多办法也回春乏力。


现在我知道,它枯死的原因首先是水土不服,对于生长在热带环境的猪笼草来说杭州还是太冷、太干燥了。


今年元旦我去了趟海南,跟朋友们去找野生的猪笼草。我们在农村小路上转了很久,终于在一片洼地沼泽里找到了它。

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,我原以为猪笼草就应该生长在热带雨林里(毕竟植物园的造景都是这样),但这片野生猪笼草却长在海南东北部的海积平原上。

这里并没有特别高大的树木,人们开拓了大片水田、牧场,景色非常开阔。猪笼草就在牧场边,我们拍摄时,时不时还有牛羊成群路过。

《中国植物志》记载的猪笼草只有一种,学名 Nepenthes mirabilis,当地俗名“猴子称”。我们见到猪笼草的无疑就是此种了。

在林下、水边,猪笼草光亮的大叶子铺了一地,大小不一的瓶子也到处散落。有几株猪笼草还在开花,这是我从没见到过的。

野生猪笼草


不过我首先想观察的是:猪笼草的瓶子究竟是怎么长出来的?


在这么一大片野生猪笼草中我很快就发现了答案——是叶卷须变过来的!

拥有叶卷须的植物很多,豌豆就是一种,它们能用卷须勾住什么东西,来帮助自己攀爬生长。


猪笼草叶卷须同样如此,但其中一部分卷须会神奇地变出捕虫瓶来,直接看图吧:

大约长到拇指大小时,就能明显的看出“瓶盖”来,但“瓶身”还是扁扁的;

再稍长大,捕虫瓶就开始分泌消化液,盖子也自行打开,这时的捕虫瓶通体绿色,但似乎还缺乏对昆虫的吸引力;

成熟瓶子的瓶口和瓶盖是血红色的,对虫吸引力大增,尤其是蚂蚁来来往往,非常热闹。

瓶子内部漂满尸体

猪笼草为什么要捕虫呢?一般认为,猪笼草难以从土壤中获取足够的必要元素,如氮磷钾,因此演化出捕获昆虫并从它们尸体中获取养料的能力。捕虫瓶就是这一演化过程的产物。


瓶子的内部是光滑的蜡质,一旦昆虫失足跌落,就难以逃脱淹死、被消化的命运了;昆虫掉入陷阱后,瓶盖并不会闭合,它主要是负责挡雨,避免雨水稀释消化液。


最有意思的部位是捕虫瓶的瓶口,成熟瓶子的瓶口有着鲜艳的红色环纹,并且能够分泌蜜水吸引昆虫。

瓶口上的昆虫突然全部失足掉入瓶中

你可能会想:昆虫有那么笨吗?只呆在瓶口吃蜜水不就好了,为什么要跳进去呢?这可就不由昆虫做主了。

据我的观察,大部分时候蚂蚁、瓢虫等昆虫都能在瓶口来去自如。一个捕虫瓶口最多我最多观察到十余只蚂蚁。但在某一个时刻,似乎是瓶口突然变滑了一样,蚂蚁、瓢虫们纷纷失足落入瓶中。

回来查询资料后得知,猪笼草确实有主动润湿瓶口使之变滑的能力。这样就可以将喜欢结伴而行的蚂蚁一网打尽。

瓶子内悠然自得的孑孓

除了蚂蚁,我在瓶子里也观察到蛾子、蚊子、瓢虫等各类昆虫。不过也发现了一种孑孓(蚊子幼虫)能在猪笼草的消化液里正常生活,有一个瓶子已经完全成为了蚊子的幼儿园。所以,养猪笼草灭蚊要事与愿违了。

猪笼草花序,左雄右雌

最后来看看猪笼草的花。猪笼草开高大的总状花序,雌雄花序分开。蚂蚁同样是花序上的活跃者。

作者:蒋某人

图片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2年1月12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红花寄生 | 福建城市绿化中常见的寄生植物


了一趟福州,朋友带我看了在绿化里“遍地开花”的红花寄生。回到宁德后,我对此物心心念念,按常理来看,挨得这么近,或许也能在自己的城市中找到。

于是我骑上小电驴,在红花寄生可能生长的地方寻找起来。当车开到一拥挤小巷中时,随行小伙伴指着前方一颗水杉树说:”发现了~“。


树冠上那一团一团的东西就是了,树干上的绿色是其他附生植物

我定睛看面前的水杉树,枯黄的水杉叶片摇摇欲坠,但树枝间却有一团一团异常的青翠。没错,那就是红花寄生。

一丛丛红花寄生树枝从水杉枝干中抽出,扎扎实实地与水杉融为了一体,这一丛,那一丛,这棵高耸的水杉上足足寄生了十几棵红花寄生。


远远的能看到几朵红花

红花寄生是一种半寄生植物。不同于这棵水杉树干上攀爬的附生植物,附身植物只是站在巨树的肩膀上享受高处的阳光;而红花寄生还能入侵寄主植物营养运输的“物流系统”,或者说”血管“,半路拦截寄主植物的水和营养物质。

红花寄生与菟丝子之类的全寄生植物也不同,半寄生植物能够自己进行光合作用,为自己制造营养物质;而全寄生植物完全不进行光合作用,全部靠寄主供养。


红花寄生的幼果

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红花寄生寄生在水杉身上。现在正是红花寄生的果期,变换角度才勉强找到一朵开放的花。水杉过于高大,观察和拍照不太方便,于是我另去寻找较为低矮的植株。


紫薇树上的红花寄生

这些都是扎根在宿主体内的红花寄生枝条

往前也没走多远就找到了。一个小花园里种了几棵桂花树和紫薇树,也寄生了数棵红花寄生,尤其是紫薇树上的十分明显,紫薇树落光了叶片,只露出白净光滑的树干,这和红花寄生粗糙树皮和常绿的树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紫薇树很矮,我拍照就方便多了。


凑近看红花

在此处也同样找到了一小丛花,红花寄生嘛,它们的花色必然主要是红色,这是吸引鸟类授粉的色彩(昆虫一般对于红色非常不敏感)。它们的花筒特别长,里面的花蜜不是蜜蜂能吃到的,对于大部分鸟类来说也非常困难。

我猜测应该是当地比较常见的叉尾太阳鸟起到了传粉者的角色,叉尾太阳鸟的嘴很长,还带点小弯,吸食花蜜时,花粉就粘在它们的头顶或者是喙上了。

宁德常见的叉尾太阳鸟

更多的枝条在结果实,但此时果实都还没有成熟。成熟的红花寄生果实同样是非常吸引鸟类的红色,它们需要鸟类吃它们,帮助它们传播果实。


非常黏的种子


我挑了一个块头相对比较大的果实破开来,黏腻的果肉便展现出来。鸟类在吃完红花寄生的果实后,无法消化的粘性种子会粘住鸟类的屁屁——泄殖腔。想要摆脱它们的话,鸟类只能找个树干作为“厕纸”将种子擦掉,于是种子就被精准投放,在新的树枝上萌发、寄生。

在福州,红胸啄花鸟就是这位专职投递员,那在宁德会是什么鸟呢?会不会也是红胸啄花鸟?还是其他喜欢吃果实的鸟?或者可能任何一种鸟都会来品尝一下吧。就默默等候果实的成熟吧。


杭州常见的菟丝子

当然,全国各地常见的寄生植物都不同,在杭州、北京常见的都是槲寄生类,菟丝子亦常见。西南地区的寄生植物种类就更多了,大家可以点击下方栏目,认识更多寄生植物↓


作者介绍:叶峥嵘,网名翁溪地菍,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,热衷于自然观察,昆虫、鸟类、植物、苔藓鉴定皆有涉猎。当然,最为喜爱花卉种植。

个人公众号:此间自然

编辑:蒋某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1年11月5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路边的乌蔹莓,会造“小珍珠”

一个月前,我路过一片被乌蔹莓Cayratia  japonica覆盖的灌丛。本来只是看一会粉橙相间的小碎花,却目睹了奇怪的一幕。


随处可见的乌蔹莓

一起喝蜜的瓢虫和蚂蚁

和其他直奔花盘去享受蜜汁的昆虫不一样,有只蚂蚁在未绽放的花朵旁兜兜转转。只见它到一朵花蕾下,张开双颚,夹起一颗盐粒大小、污白的珍珠状物体,然后转身,一路举着这小东西离开了现场。


被蚂蚁搬走的珍珠状物体

什么东西?吃的吗?别的昆虫怎么没注意到这个?……当我在诧异和疑惑中出神,飞来几只暴脾气的胡蜂,横冲直撞地宣布了对这片区域的主权,我站立一旁也被频频波及。


好吧,采些乌蔹莓回去,看看有什么发现。

 


01

“小珍珠”的真实身份



参照蚂蚁的选择,我采了带花蕾的嫩茎,日常放在清水里将养。

 

没有胡蜂捣乱,我可以超近距离地在叶片、花上翻找。果然,我发现了更多与蚂蚁搬走的同款的珍珠状物体,数量还不少。

 

花序梗上有一滴,在灯下透着莹光

叶面没有,叶背有,为何?

出现在卷须上的“小珍珠”

 

花蕾周围、花序梗上有;纤细的卷须上、展开的嫩叶背面也有。“小珍珠”一粒粒娇巧地附在这些部位的表面,半透明、液滴状,泛着幽幽的光泽。

 

是植物自己分泌的吗?还是外来的,比如虫卵、昆虫的排泄物?因为在采回的植株上,我发现了蓟马、瓢虫、蛾子的幼虫态,以及肯定存在的、人眼无法探及的其他微小生命。

 

“小珍珠”非常容易剥离,轻轻一抹,它们便从植物体表挪到了镊子上。甚至,只要振动一下植株,就会掉落下来。

 

从植株上取下的“小珍珠”,大小不一

 

把抖落下来的“小珍珠”放在一起,凑近看,它们有大有小,最大的直径约在1毫米。包裹着珠体的外层有轻微的粘度,能看见灰尘毛絮粘附在上面。稍微挤压,“小珍珠”爆裂开来,流出一小滩液体。


一日后,被取下的“小珍珠”明显失水、变形,干瘪成脂黄色的颗粒。而留在植株上的仍旧圆润、饱满。

一日后,被取下的“小珍珠”干瘪了

 

第三天,原先并没有“珍珠”的茎尖处冒出几颗小的;被取走“珍珠”的嫩叶叶背也重新又出现了“珍珠”。


虫卵一般不会这么容易取下,大小不会有明显差别。而且“小珍珠”似乎能够再生、长大,也不像是昆虫的排泄物。那么,“珍珠”是植物自己分泌的可能性最大。

 

新出现的“珍珠”尚小(箭头处),左侧有一颗大的

 

蚂蚁搬运、易剥离、能再生,结合这几点进行搜索、比较,最接近“小珍珠”身份的答案是——食物体。

 

食物体(food body),是植物产生的含有蛋白质、脂质、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结构。可以整个切离,吸引蚂蚁等节肢动物搬运、取食,以换取保护,减少植食性动物对自己的啃咬。

 

植物无法挪动,面对啃食,除自己发展出物理性的刺、锯齿、茸毛等形态,以及释放化学性的防御物质外,还会特化出一些结构,如食物体、花外蜜腺、虫菌穴(domatia)等,作为示好的筹码与动物建立某种同盟。


也就是说,乌蔹莓通过制造“小珍珠”,“雇佣”蚂蚁来做“保镖”,保护自己免受敌人的侵害。


葡萄科白粉藤属的锦屏藤(Cissus  verticillata)上,食物体正在形成,以及举腹蚁搬运食物体的场景(图片来自文献3)

 

细细一查,能产生食物体的植物并不稀有。除乌蔹莓所在的葡萄科,豆科、野牡丹科、荨麻科等的一些物种也有类似结构。

 

那么,被食物体吸引来的蚂蚁,有没有如乌蔹莓所愿,帮忙赶走敌人?

 


02

乌蔹莓的敌人们


 

作为蔓生杂草,长相平平的乌蔹莓并不讨人喜欢,但它的花有意思。通过花盘的颜色、花柱的长短,你大约可以推断出这朵花开了多久。

 

粉色、橙色的小花点缀其间,清新又斑斓

 

乌蔹莓的花两性,甫一开放,花药已释放花粉。被花丝围在中间的花柱,则形如小土堆,花柱顶近乎平截。

 

很快,绿色的花瓣反折,将中央橘色的花盘完全暴露出来。花盘中蜜汁“汩汩”涌出,吸引昆虫前来取食采粉。

 

乌蔹莓的小花常4瓣,这朵有5瓣;初绽放时,花粉满头,花柱矮小

绿色的花瓣很快反折,橘色的花盘已盛满蜜汁

 

花开后约半日,花瓣脱落,花丝向外扩仰,然后萎凋。中心的花柱逐渐发力,开始拔高。

 

花瓣掉落,花丝向外仰

左边为上面的5瓣花,花丝萎缩,花柱长高;右边新开,花瓣4 ,花柱矮小

 

当花盘颜色由橘黄转为藕粉时,你会发现柱头已经长的很高、顶端发黑,从小土堆变成了一座刚刚喷发完的火山。此后果实发育变大,这一小截黑头便残留在上面。

 

花盘颜色已改变,柱头变黑头

残留在果实上的“黑头”

 

按照乌蔹莓的设定,昆虫在吸食蜜汁时会帮助它传粉、受精。但乌蔹莓日羽蛾Nippoptilia cinctipedalis不管这些,它的幼虫钻花蕾、啃花盘,吃完一朵换一朵。借着体型小、颜色与花瓣相似的“隐形”优势,它能祸害不少花蕾,被啃食过的花蕾无法正常开放,最终萎落。

 

 乌蔹莓日羽蛾的成虫,像只大蚊子扑在花蕾上

专吃乌蔹莓,条纹小斑蛾(Thyrassia  penangae)的幼虫、成虫

 

除花蕾,乌蔹莓的果实、叶片,甚至汁液,都有植食性昆虫惦记。


,蚂蚁的担子不轻。

 

 

03

蚂蚁之外的盟友


 

在布满咬洞的小叶上,歇着一只角蝉。到处巡逻的蚂蚁发现了它,激动地用触角频频轻捶,催促着它。


角蝉刺吸植物汁液,然后排出“蜜露”。“蜜露”是蚂蚁喜欢的食物之一。它们围在角蝉周围,不让“产蜜机器”被天敌捕食或寄生。

 

比起要搬回巢去的食物体,乌蔹莓上的蚂蚁似乎更偏爱能马上吃下肚蜜露。而且,现有的研究认为,蚂蚁对植食性昆虫的作用,更多的是威慑、抑制而非捕食。

 

乌蔹莓耗费生命能量制造出来的“小珍珠”,是错付了吗?

乌蔹莓上,角蝉与催蜜的蚂蚁

 

提防着胡蜂,我再次回到灌丛旁观察。

新发现是,珍珠状食物体多发生在嫩叶背面、花蕾间、卷须、叶柄基部等幼嫩、需要保护的部位,老叶、老茎上未见。

看来,作为一种防御资源,植物会根据自身需要调节“小珍珠”产生的位置和数量。

 

你仔细看,大赤螨是不是在吃“珍珠”

 

蚂蚁搬“珍珠”的场面没有再发生,倒是八条腿、一身红、行动迅速的大赤螨很可疑,作为捕食害螨、坏虫的好螨,它也时常出现在花蕾、叶背。

 

大赤螨搜寻猎物的画风独特,它像只失控的陀螺一样跑圈圈,看得人眼晕。当它突然停下,八成是逮着什么了。比如眼前这只,钳状的螯夹着什么,像是一粒“小珍珠”!

 

很可能,这种捕食螨也是乌蔹莓的盟友。日本学者实验发现,乌蔹莓的食物体会吸引一种捕食螨(Euseius sojaensis)他们认为,虽然食物体口味可能比不上捕食螨的猎物,但也能作为储备粮,吸引捕食螨长时间停留在植株上。

 

所以,在“小珍珠”的食诱下,蚂蚁、捕食螨会不自觉地保护乌蔹莓。另外,最近意外发现的实锤,家中嫩茎上的瓢虫幼虫,在狩猎之余也会嚼食“小珍珠”。

 

  “珍珠”被瓢虫幼虫一点点吃下去了

 

10月下旬,气温骤降。一日清晨,园林绿化工人出动,挥舞着电锯把我观察的那一大片乌蔹莓修理干净,解救了被它盖没在底下的火棘灌丛。

 

对乌蔹莓而言,食物体起到的保护力度有多大?食物体的形态、大小为什么像虫卵?还有别的动物会取食吗?……不要紧,几个月后,乌蔹莓又会从角落里探出头,继续展示它那古怪而有趣的生存技能。

 

参考文献:

1. 张霜,张育新,马克明. 保护性的蚂蚁-植物相互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研究综述[J].植物生态学报,2010,(第11期). 

2. Mayuko Ozawa, Shuichi Yano. Pearl bodies of Cayratia japonica (Thunb.) Gagnep.(Vitaceae) as alternative food for a predatory mite Euseius sojaensis (Ehara)(Acari:Phytoseiidae). Ecological Research , 2009,24(2):257-262.

3. Elder Antnio Sousa Paiva, Rafael Andrade Buono, Julio Antonio Lombardi. Food bodies in Cissus verticillata(Vitaceae): ontogenesis,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aspects. Annals of Botany, 2009,103(3):517.

 

作者:花落 观察自然、手作小物的花落

图片:花落、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1年10月25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乌桕丨江村儿女打乌桕,星火光中博升斗

一年岁末去鄱阳湖观鸟,为了更近距离地观看白鹤,我们坐船去到赣江对岸。未至隆冬,但天气已经非常冷,从江上刮来的寒风一点也不输于北方。背着风走不多远,荒原上出现一间平房,是渔民搭建的棚屋,我们躲进去取暖,门口正对着一棵光秃秃的树,是乌桕!我几乎是一眼就认出它。这是我见过最大的乌桕树,有两层楼那么高,树干有脸盆那么粗,靠近树根的地方已虚空成槽,里面塞满了啤酒瓶。


↑冬季的乌桕

1. 远近成林,真可作画

 

大戟科的乌桕 Triadica sebifera 我小的时候是见过的,只是最近才知道,原来它就是“风吹乌桕树”里的“乌桕”。李时珍解释说,“乌喜食其子,因以名之”,“其木老则根下黑烂成臼,故得此名”。这些都符合事实。乌桕的种子富含油脂,是鸟儿们冬天喜爱的美食。古籍中,乌桕又写作乌臼、鸦臼、鸦舅。

 

↑春季,乌桕新叶


江南水乡,乌桕多生于田埂湖岸,是山野湖泽里的杂树之一。四月清明,乌桕抽出嫩黄的新叶,到五月换上一身绿装,微风拂过,那些菱状倒卵形的树叶翩翩起舞,光影在枝叶间摇晃。


↑初夏,乌桕开花

春末夏初,黄绿色的花序从枝叶间垂散下来,上面密密麻麻地挤满了雄花,而雌花通常只分布在花序轴的下部。所以,尽管乌桕的花序是长长的一串,但只在顶端才结出果实。  


↑夏季,乌桕果实

 

未入秋时,乌桕是不太起眼的野树。而一过中秋,乌桕的树叶就开始变换颜色,那样鲜艳夺目的朱红,比起红枫和黄栌来也毫不逊色。

 

早有诗人写到乌桕的这种美。“梧桐已逐晨霜尽,乌桕犹争夕照红”,陆游这首《晓晴肩舆至湖上》写湖边的乌桕火红如夕阳,诗人晚年蛰居山阴,对家乡乌桕的印象想必是很深的。而在杨万里的这首《秋山》中,乌桕是西湖秋色的重要构成:

 

梧叶新黄柿叶红,更兼乌桕与丹枫。

只言山色秋萧索,绣出西湖三四峰。

 

↑秋季,乌桕红叶


清代凌廷堪《咏道旁乌桕树》写出乌桕树秋天前后的区别。凌廷堪是安徽歙县人,那里乌桕也多。未到秋天之前,人们都把乌桕当做寻常的野树看待:

 

乌桕婆娑解耐寒,一经霜信便成丹。

即今未到清秋节,都作寻常野树看。

 

甚至也有人认为,唐人张继“江枫渔火对愁眠”中的“江枫”实乃乌桕。清代藏书家王端履《重论文斋笔录》卷9论及此诗,他认为枫树怕湿,不宜种于水边,乌桕却多临水而植,张继恐怕是误把乌桕认作了红枫:

 

江南临水多植乌桕,秋叶饱霜,鲜红可爱,诗人类指为枫,不知枫生山中,性最恶湿,不能种之江畔也。此诗“江枫”二字亦未免误认耳。

 

《广群芳谱》所引罗逸长《青山记》写到朱熹祖上居处的乌桕树,描绘的画面也非常之美:

 

山之麓曰朱村,盖考亭之祖居也。自此倚石啸歌,松风上下,遥望木叶着霜如渥丹,始见怪以为红花,久之知为乌桕树也。[1]

 

↑冬季,红头长尾山雀在枝头啄食乌桕种子


历来的诗文,除了赞美乌桕的红叶,还留意到这种树在冬日的美感。冬天,乌桕的果实挂在光秃秃的树枝上,它们裂开成三瓣,露出里面三枚白色的种子。元代山水田园诗人黄镇成见到这番景象,觉得枝头那些洁白的乌桕子很像梅花盛开,其《东阳道上》写道:

 

山谷苍烟薄,穿林白日斜。

崖崩迂客路,木落见人家。

野碓喧春水,山桥枕浅沙。

前村乌桕熟,疑是早梅花。

 

不止黄镇成一人这样认为,明代冯时可《蓬窗续录》记载,乌桕子成熟后裂开,看上去就像梅花初绽:

 

陆子渊《豫章录》言饶信间桕树,冬初叶落,结子放蜡,每颗作十字裂,一丛有数颗,望之若梅花初绽。枝柯诘曲,多在野水乱石间,远近成林,真可作画。此与柿树俱称美荫,园圃植之最宜。

 

 “枝柯诘曲”一词很是贴切。乌桕树的身姿婀娜,与其他树有所不同,倒有些像虬枝旁逸的龙爪槐,在冬天看尤为明显,这也是我一眼就能认出它的原因。

 

遗憾的是,这么美的树,在北方是看不到的,它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,尤其在江浙一带最为多见,比如周作人的故乡绍兴。江南草木茂盛,种类繁多,但乌桕却能成为周作人最喜欢的两种树之一,他在《两株树》里说:“它的特色仿佛可以说是中国画的,不过此种景色自我离了水乡的故国已经有三十年不曾看见了。” 用“中国画的”来形容乌桕的美,再合适不过。这也正是上文《蓬窗续录》里所说的:“远近成林,真可作画”。


↑〔日〕岩崎灌园《本草图谱》,乌桕树

 

2. 乌桕与离别

 

古诗词中写乌桕的,并非都是表现其叶红如枫、结子如梅,比如南北朝民歌《西洲曲》对乌桕的描写仅“风吹乌桕树”一句。这是一首美丽动人的民间情歌,悉录于其下:

 

忆梅下西洲,折梅寄江北。单衫杏子红,双鬓鸦雏色。

西洲在何处?两桨桥头渡。日暮伯劳飞,风吹乌臼树。

树下即门前,门中露翠钿。开门郎不至,出门采红莲。

采莲南塘秋,莲花过人头。低头弄莲子,莲子清如水。

置莲怀袖中,莲心彻底红。忆郎郎不至,仰首望飞鸿。

鸿飞满西洲,望郎上青楼。楼高望不见,尽日栏杆头。

栏杆十二曲,垂手明如玉。卷帘天自高,海水摇空绿。

海水梦悠悠,君愁我亦愁。南风知我意,吹梦到西洲。

 

 “折梅寄江北”在早春,“单衫杏子红”已至夏初,“日暮伯劳飞”乃在仲夏。[2] 到“开门郎不至,出门采红莲”,“忆郎郎不至,仰首望飞鸿”,时令已由初秋转入深秋。季节的变换流转中,是主人翁对远方情郎别后的思念。

 

诗中的伯劳除了暗示时序外,也许还有特殊含义。成语“劳燕分飞”中的“劳”就是伯劳,源自南朝梁武帝萧衍所作《东飞伯劳歌》,首句“东飞伯劳西飞燕,黄姑织女时相见”寓意情人间的分离。此外,唐欧阳询《艺文类聚》引《易纬通卦验》:“博劳性好单栖,其飞翪,其声嗅嗅,夏至应阴而鸣,冬至而止。”“博劳”即伯劳,或许是因为伯劳“性好单栖”,才被认为是孤单的象征。


↑乌桕树上伯劳鸟(不过诗中描绘的“日暮伯劳飞”是夏季场景)

 

从时间的顺序来看,位于伯劳之后、采莲之前的“风吹乌桕树”,时节当在盛夏。那时候乌桕树叶尚未变红,还没到最美的时候。而伯劳为何与乌桕连用?我想这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。因为在南北朝及以前,“乌桕”这一意象并没有被赋予什么特定的情感寄托。这首民歌里的乌桕,可能与红莲一样,是现实生活中的实有之景,“树下即门前”,乌桕的确有可能就出现在主人翁的家门口,正如我在鄱阳湖渔民的棚屋前见到的那样,辛弃疾《临江仙》也说“手种门前乌桕树,而今千尺苍苍”。我们在观鸟时,也的确在乌桕树上发现过伯劳鸟。

 

所以,诗人也许只是采用了白描的手法,写到了家门前乌桕而已:太阳落山,天色已晚,一只伯劳鸟从眼前倏忽飞过,门前的乌桕在晚风吹过时沙沙作响;乌桕树的底下就是家门之前,而门内的人儿,像伯劳一样形单影只。


因为这首诗,门前的那棵乌桕树,被后世的诗人写到与离别有关的诗歌里,以至于成为一种典故。例如明代“后七子”谢榛的这首《远别曲》:

 

阿郎几载客三秦,好忆侬家汉水滨。

门外两株乌桕树,叮咛说向寄书人。

 

再如清末眉山人毛澄《巴女词·其一》

 

填却瞿唐峡,郎船何处流。

门前乌桕树,留著系郎舟。

 

这些富有民歌意味的小凋,因为门前的乌桕树,便与那首古老的《西洲曲》产生联系。“乌桕”这个意象的内涵,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。


3. 收子取油,甚为民利

 

乌桕这种树,不但风景如画,还有诸多实际用途,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。这也是周作人喜欢乌桕的一个重要原因:“桕树子极大的用处,可以榨油制烛。”“榨油”和“制烛”,这是乌桕种子的两种用途。

 

前面我们说,乌桕的果实在冬天裂开,露出里面白色的种子形如梅花。那白色的部分其实是它的假种皮,它富含蜡质,可制蜡烛;假种皮里面才是它的种仁,榨取后可得清油。


明代王象晋《群芳谱》(刊于1621)详细记载了二者的提取方法及用途:“捡取净子晒干,入臼舂,落外白穣筛出,蒸熟作饼,下榨取油,如常法,即成白油如蜡,以制烛。”此处筛出的“白穣”就是白色的假种皮。假种皮里面黑色的种仁,榨取所得的清油则有另一种用途:“核中仁复磨,或碾细蒸熟,榨油如常法,即成清油,燃灯极明,涂髪变黑,又可入漆,可造伞。”

 

早在魏晋时,人们已了解乌桕子富含油性的特点。《齐民要术》引《玄中记》云:“荆、扬有乌臼,其实如鸡头。迮之如胡麻子,其汁味如猪脂。”“鸡头”乃芡实,剥开也是白色,“迮”通“榨”。这里是说将乌桕的种子榨油,味道如如同猪油。唐代人用乌桕油来染发、燃灯,陈藏器《本草拾遗》:“子多取压为油,涂头令黑变白,为灯极明。”

 

到明代,乌桕的用途受到极大的推崇。《天工开物》(刊于1637)亦详细记载了乌桕子榨油、取蜡的方法,并且对乌桕油燃灯、造烛的评价最高:“燃灯则桕仁内水油为上”、“造烛则桕皮油为上”,且“榨出水油清亮无比,贮小盏之中,独根心草燃至天明,盖诸清油所不及者”,而以其“皮油”制成的蜡烛,“任置风尘中,再经寒暑,不敝坏也”。

 

乌桕子的产量还特别高,家中若种有几棵乌桕,点灯的膏油就可自给自足。《群芳谱》载:“收子一石,可得臼油十斤,浙中一亩之宫,但有树数株,生平膏油足用,不复市买。”如此高产的经济作物,于百姓而言是大有裨益,因此在稍晚于《天工开物》的《农政全书》(刊于1639)中,徐光启几乎是大声疾呼地号召大家都来种乌桕:“乌桕之属,比诸麻菽茌菜,有十倍之收。且取诸荒山隙地,以供膏油,而省麻菽以充粮,省荏菜之田以种谷,其益于积贮,不为少矣。”“乌臼树,收子取油,甚为民利,他果实总佳,论济人实用,无胜此者。”

 

除了采子榨油外,乌桕还有诸多别的用处,《群芳谱》:“用油之外,其查仍可壅田,可潦爨,可宿火;其叶可染皂,其木可刻书及雕造器物,且树久不坏,至合抱以上,收子愈多,故一种即为子孙数世之利。”乌桕树叶可染黑,民间煮乌饭,乌桕是染色原料之一。

 

更重要的是,田间是否种有乌桕,还会影响到田租的轻重。种有乌桕树的田称为“熟田”,否则为“生田”,“熟田”比“生田”的租额要轻。《群芳谱》:“其田主岁收臼子,便可完粮,如是者租轻。佃户乐种,谓之熟田。若无此树于田,收粮租额重,谓之生田。”


↑浙江、安徽田间常常能看见乌桕大树

 

4.近代乌桕树的命运

 

乌桕的益处如此之多,尤其是在减轻田租的驱使之下,这种树曾在江浙一带广为种植。《群芳谱》记载:“临安人每田十数亩,田畔必种臼数株。……江浙之人,凡高山大道,溪边宅畔,无不种。”可以推断,在明清时,乌桕曾是江浙一带是最为普遍的树种。直到今天,乌桕在杭州等地依然寻常可见,从这里大概可以找到历史原因。

 

一直到晚清,乌桕子油制成的蜡烛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。浙江乌程人汪曰桢所著湖州物产录《湖雅》卷8云:

 

中置烛心,外裹乌桕子油,又以紫草染蜡盖之,曰桕油烛。用棉花子油者曰青油烛,用牛羊油者曰荤油烛。湖俗祀神祭先必燃两炬,皆用红桕烛。婚嫁用之曰喜烛,缀蜡花者曰花烛,祝寿所用曰寿烛,丧家则用绿烛或白烛,亦桕烛也。

 

山阴人史福济《桕子》还写到江村儿女打乌桕的热闹场景:

 

芦荻萧疏渔浦夕,千树垂垂疏复密。乍疑开徧老梅花,朔雪封枝同一白。村前村后闻喧嚣,晶莹万颗珍珠跳。压油得膏足继晷,莲檠兰燄光不摇。豪家烈炬凝烟碧,火树银花排锦室。有时把酒对丹枫,错讶枝头结朱实。君不见,江村儿女打乌桕,星火光中博升斗。枫林月黑趁鱼镫,满身凉露君知否?

 

 “继晷”即夜以继日。“烈炬”即火把。“檠”指灯架。“镫”是古代青桐制的照明器具,“鱼镫”即鱼形灯。“村前村后闻喧嚣,晶莹万颗珍珠跳”,打乌桕虽然热闹,但从最后几句来看,这首诗其实是想表达江村儿女生活之不易。富豪之家的“烈炬凝烟”和“火树银花”,都来自他们寒夜挑灯、“满身凉露”打来的桕子。 


 

清末民国年间,乌桕油曾大量出口海外,主要用于制作蜡烛,但随着电灯的普及,以及更为廉价的牛油以及洋油洋蜡取而代之,桕油则不再有竞争力,其出口量从民国五年(1916)年的25万担锐减至500担。[3] 周作人在作于民国十九年(1930)的《两株树》里感慨道:

 

近年来蜡烛恐怕已是倒了运,有洋人替我们造了电灯,其次也有洋蜡洋油,除了拿到妙峰山上之外大约没有它什么用处了。就是要用蜡烛,反正牛羊脂也凑合可以用得,神佛未必会见怪,——日本真宗的和尚不是都要娶妻吃肉了么?那么桕油并不再需要,田边水畔的红叶白实不久也将绝迹了罢。

 

近代的科技革命及国际贸易,促使乌桕的命运由此改写。“绝迹”倒不至于,但江浙一带乌桕树比明清的时候少,则是肯定的。今天,人们早已不用乌桕子来榨油、取蜡。乌桕又回归到乡野泽国,变回我们并不熟悉的一种野树。每年秋天,当它们换上惊艳的红装,乡野就会变成画一般的风景,和陆游、杨万里等人当年看到的一样。


[1] “考亭”乃朱熹之别称,朱熹祖籍在江西婺源。

[2] 伯劳鸟是雀形目伯劳科的一种鸟,生性凶猛,除了昆虫外,还嗜吃鼠、蜥蜴等小动物,素有小猛禽之称,古名“鵙”[jú],《诗·豳風》“七月鸣鵙”,《礼记·月令》“小暑至,鵙始鸣”,指明季节都在夏天。

[3] “中国桕油的出口始于光绪二十年(1894年),主要供国外造烛用,起初输出量每年约数万担,到民国年间,出口量有所增长,民国五年(1916年)曾达二十五万担,以后由于点灯、煤油灯的普及,加之廉价的牛油与桕油竞争,桕油的出口量到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仅五百担。”见:葛威等著《东南地区民族植物学调查与研究》,厦门大学出版社,2017年,第98页。
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植物文化普及者,著有《古典植物园》(商务印书馆,2021.4)。个人微信公众号【古典植物园】。

摄影、图文编辑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1年10月9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朱槿丨朵朵烧云如海霞

以前读阮籍《咏怀诗》,对“弯弓挂扶桑,长剑倚天外。泰山成砥砺,黄河为裳带”这一首印象较深。这几句写的是欲立功名的雄杰之士,阮籍也曾有过这样的济世之志,无奈生逢乱世、朝不保夕,不得不佯狂避世,以求自全。

 

“弯弓挂扶桑”,是说将弓箭挂在传说中太阳经过的神树之上。有一年中秋去山西王家大院,在那里见到一盆花,颜色鲜红,柱头伸出来很长,查了查名叫朱槿,锦葵科木槿属,别名佛桑、扶桑。当时惊讶,难道是阮籍诗中的“扶桑”?如此纤弱的灌木,如何挂得住弯弓呢?


1.神话中的扶桑

 

“扶桑”是先秦神话故事中的一种树。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记载:“汤谷上有扶桑,十日所浴,在黑齿北。居水中,有大木,九日居下枝,一日居上枝。”汤谷,扶桑,十个太阳,正是后羿射日的故事背景。

 

《淮南子·天文》描述太阳的方位,以扶桑作为参照物:“日出于旸谷,浴于咸池,拂于扶桑,是谓晨明。登于扶桑,爰始将行,是谓朏明。”这条文献与《山海经》相似,“旸谷”即“汤谷”;“拂于扶桑”,即太阳升起时经过扶桑。“登于扶桑”,即太阳升到扶桑顶端。这两个方位对应的时辰分别是“晨明”和“朏明”。《淮南子》是西汉刘向及其门客所编,不少材料源自先秦,上文关于扶桑的内容亦如此。

屈原也将此则神话写在自己的诗歌里,《离骚》:“饮余马于咸池兮,总余辔[pèi] 乎扶桑。”“咸池”也是日浴之处,同于汤谷。这两句是说,饮马于咸池,然后将它们拴在扶桑树上。


 

但是神话中的扶桑究竟长什么样?以上《山海经》、《淮南子》没有任何描述。《太平御览》卷955引晋代郭璞《玄中记》,只言其高:“天下之高者,扶桑无枝木焉,上至天,盘蜿而下屈,通三泉。”

 

大概在六朝时,一位道家方士托东方朔之名,仿《山海经》编写《海内十洲记》,书中详细介绍了神木扶桑的形象:

 

扶桑在碧海之中,地方万里,上有太帝宫,太真东王父所治处,地多林木,叶皆如桑,又有椹,树长者数千丈,大二千余围,树两两同根偶生,更相依倚,是以名为“扶桑”。仙人食其椹,而一体皆作金光,色飞翔空玄,其树虽大,其叶椹,故如中夏之桑也,但椹稀而色赤,九千岁一生实耳,味绝,甘香美。

 

如此神树,别说用来挂弯弓了,树上甚至能承载“太帝宫”。其叶如桑,还有桑葚,且两两同根生相依。此则文献对扶桑的想象,乃是从“扶”、“桑”二字阐发。

 

扶桑后来也指代太阳,例如陶渊明《闲情赋》:“悲扶桑之舒光,奄灭景而藏明。”


由于扶桑乃日出时经过之处,所以“扶桑”在南朝时已代指东海以外的某地,后来又演变为日本的代名词。例如唐代诗人韦庄《送日本国僧敬龙归》:

 

扶桑已在渺茫中,家在扶桑东更东。

此去与师谁共到,一船明月一帆风。

 

再比如,元代王冕《送颐上人归日本》:“上人住近扶桑国,我家亦在蓬莱丘。”鲁迅《送增田涉君归国》:“扶桑正是秋光好,枫叶如丹照嫩寒。”

 

那么神话中的扶桑,怎么变成了锦葵科的朱槿呢?

 

〔日〕岩崎灌园《本草图谱》。扶桑一开始是《山海经》《海南子》等传说中的神树,现实中并不存在,后来变成锦葵科灌木朱槿的别名。

 

2.从扶桑到朱槿

 

 “朱槿”一名的出现比“扶桑”要晚得多。较早记载朱槿的文献是唐代段成式的《酉阳杂俎》,其卷9提及朱槿时称其外形如桑:“重台朱槿,似桑,南中呼为桑槿。”稍晚一些,唐代刘恂岭南风物志《岭表录异》详细记载了岭南的朱槿花:

 

岭表有朱槿花,茎叶皆如桑树,叶光而厚,南人谓之弗桑。树身高者止于四五尺,而枝叶婆娑。自二月开花,至于仲冬方歇。其花深红色,五出,大如蜀葵。有蕊一条,长于花叶,上缀金屑,日光所烁,疑有焰生。一丛之上,日开数百朵。虽繁而有艳,但近而无香。暮落朝开,插枝即活,故名之槿。俚女亦采而鬻,一钱售数十朵。若微此花,红梅无以资其色。[1]

 

这段对于朱槿外形、花期等方面的描述,简洁而全面,准确又形象。我时常觉得,古人对植物的描述是非常美的,不同于现代植物学术语化、量化的描述,它是富有文学性的诗意表达。“有蕊一条,长于花叶”,说的是扶桑花引人注目的特征——从花心伸出的一条长长的花丝筒,顶端分叉为5个花柱,周围密布着雄蕊,花药呈金黄色,这便是“上缀金屑,日光所烁,疑有焰生”。


苏轼的诗句“焰焰烧空红佛桑”也抓住了这个特征。而花期长、花朵繁茂、朝开暮落,这些都证明它与木槿、木芙蓉是近亲。所以“朱槿”这个名字,更加贴合其植物学上的特征。

 

锦葵科木槿属的朱槿,怎么与神话里的扶桑产生联系了呢?上文提到“南人谓之弗桑”,这里的“弗”应作“仿佛”讲,“弗桑”又写作“佛桑”。大概是因为“弗桑”与“扶桑”音近,后人便将二者相联系,神树扶桑,也逐渐与别名弗桑的朱槿等同起来。

例如南宋诗人姜特立这首《佛桑花》,说朱槿花与神话中的扶桑乃是同根而生,其红艳的花朵像是汲取了太阳的精华:

 

东方闻有扶桑木,南土今开朱槿花。

想得分根自旸谷,至今犹带日精华。

 

李时珍从花、叶两个方面找到二者的相关性,他在《本草纲目》里解释说:“东海日出处有扶桑树。此花光艳照日,其叶似桑,因以比之。后人讹为佛桑。”明清时的文献在提及朱槿时,都会提到它的别名扶桑、佛桑。在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南岭方物志《广东新语》中,“佛桑”是条目名,花红色为“朱槿”,白色称“白槿”,皆可食用:

 

佛桑,枝叶类桑。花丹色者名“朱槿”,白者曰“白槿”。有黄者、粉红者、淡红者。皆千叶,轻柔婀娜,如芍药而小,盖丽木也。一曰“花上花”,花上复有花者,重台也…… 其朱者可食,白者尤甜滑。妇女常以为蔬,谓可润容补血。一名佛桑,又一名扶桑。予诗:“佛桑亦是扶桑花,朵朵烧云如海霞。日向蛮娘髻边出,人人插得一枝斜。”

 

清初广东,朱槿不仅仅只有红色,还有白色、黄色等品种。19世纪以后,人们将原产中国南方的朱槿与太平洋、印度洋的一些朱槿品种杂交,培育出颜色各异、乃至一花多色的新种。


©汪远,朱槿‘国会大厦’ Hibiscus rosa-sinensis ‘El Capitolio’

 

《广东新语》中还提到了“花上花”、“重台”,这是雄蕊瓣化的结果——在那长长的花丝筒靠近顶端的部位,又长出了一圈花瓣,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“花上复有花”。

 

其它颜色的朱槿


上文中记载朱槿的都是南国地区的方志,这是因为朱槿原本就是南方的植物,它生于两广、云南、福建、台湾等省区,因此不甚耐寒。清初陈淏子《花镜》卷3:“今北地亦有之,皆自南方移栽者。但易冻死,逢冬须密藏之。”所以王家大院里的那盆朱槿,天冷后肯定要挪进室内的。而在北京植物园,朱槿养在温室里,旁边是木棉、洋紫荆与它作伴。

 

气候适宜时,朱槿花期几乎全年,即使在最冷的春节前后,它一样能开出红艳如火一般的花朵,因此朱槿在南国广受欢迎。屈大均说它“朵朵烧云如海霞”,如果大面积种植,夏秋花期最盛之时,或许真的有如此景象。


欧洲原本不产朱槿,当17世纪欧洲人初次见到它时,一定也被这种花所吸引,他们称之为 China Rose。这个名字后来保留在朱槿的拉丁语名中 rosa-sinensis,意思就是“中国的玫瑰”。大红色的朱槿也受到东南亚的喜爱,在1960年正式成为马来西亚的国花,其国徽和钱币都印上了朱槿的图案。

朱槿拉丁语命名中的 rosa-sinensis意为中国的玫瑰,这是17世纪大航海时代,欧洲人初次见到朱槿时对它的印象。

 


[1] 《南方草木状》:“朱槿花,茎、叶皆如桑,叶光而厚。木高止四五尺,而枝叶婆娑。自二月开花,至中冬即歇。其花深红色,五出,大如蜀葵,有蕊一条,长于花叶,上缀金屑,日光所烁,疑若焰生。一丛之上,日开数百朵,朝开暮落。插枝即活。出南凉郡,一名赤槿,一名日及。”此条内容与《岭表录异》大多重合,《南方草木状》乃南宋时人托西晋稽含之名所伪作。
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植物文化普及者,著有《古典植物园》(商务印书馆,2021.4)。个人微信公众号【古典植物园】。

摄影、图文编辑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1年10月5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水葫芦在盛开

水葫芦或者叫凤眼莲,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外来入侵物种了。它也是最早被官方定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,早在2003年,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《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》中就有它。


18年过去,国家环保总局已经两次“改头换面”,先是变成环境保护部,又变成生态环境部,入侵物种名单也已经发到了第四批。但水葫芦还是那个水葫芦,防治稍有松懈,就有可能泛滥成灾。

我绝对不是说有关部门工作干的不到位,至少在杭州,主要水域里都很难见到水葫芦,就算有也是老老实实在生态浮岛中扮演净水器的角色。

在防治水葫芦这件事上,国家每年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,我估计每年的财政开支都要上亿。通过一些网络公开政务信息可推知,每年每平方米水域水葫芦治理费用可能就要 0.5~1 元。

水葫芦如果能够被轻易根除,又怎么会被定性为外来入侵物种呢?请神容易送神难,我们只能够寻求一条与水葫芦的共存之道,降低其危害、发挥其益处。

↑阴雨天水葫芦的花朵会闭合

据《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》:

水葫芦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,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,堵塞河道,影响航运、排灌和水产品养殖;破坏水生生态系统,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;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,死亡后沉入水底,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;覆盖水面,影响生活用水;滋生蚊蝇。

水葫芦、空心莲子草、大薸是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的猪饲料“三人组”,据《名单》描述,它们泛滥成灾都与“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”有关。


不过,水葫芦入侵可能比我们一般认为的要更早。水葫芦、空心莲子草在老一辈人口中,还共享一个别名:革命草。


革命草的革命,是什么革命?答案是辛亥革命。早在1923年《德清县志》中,就记载过水葫芦泛滥阻塞河道的情况:

叶似玉簪,茎有节, 高出水上。花有黄、紫、白三色,滋生极速,而不能供田、地、鱼、畜之用。闻其种来自日本,民国元年始见于湖墅及拱宸桥以上。嗣则充塞于杭嘉湖航路。大吏令人打撩,竟不能绝其种,抑打撩者多随便处置,故劳而无功,时人谓之革命草,五年以后经冰冻始绝。

文中的形态描述显然就是水葫芦,因其在“民国元年”开始大量出现而被称作革命草。当时的官员也组织过打捞活动但劳而无功,直到1917年水葫芦泛滥才被极端寒冷天气终止。


《名单》也说到,水葫芦最早从是作为花卉从日本引入台湾的,相信看到过水葫芦开花的人都不会质疑它的观赏价值。

炫目的蓝紫色大花有6枚花瓣,最上方的花瓣中央,有一点明黄色眼斑,“凤眼”便是因此得名。眼斑形状多变,比如我拍到的这朵,就像是一只企鹅正奋力潜入幽深海沟。

夏秋季是水葫芦的花季。今年我在五月底就观察到它们开花,直到国庆仍在盛花期。在那些被水葫芦侵占的水面,自然是花开成海,相当壮观。


↑六月,正在快速繁殖的水葫芦

作为一种漂浮植物,水葫芦因其葫芦状膨大的叶柄而得名。每一片叶片都能与母体分裂开,独立生长出新的叶片并再次分裂。温度适宜时水葫芦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。

劳动人民花了上千年才将南方的“瘴气沼泽”改造为河网圩塘密布的“江南”。但管理和生产活动停止后,只要几个月功夫,水葫芦就能把水塘塞满——“荒野”的反扑竟是如此之快。


外来入侵物种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:它因人的活动而来,却脱离了人的掌控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。看似是自然力量在与人作对,但其实是人自己创造和树立的敌人


参考资料:

[1] 周晴, 潘晓云. 中国南部基塘区农业模式的变迁与凤眼蓝的入侵[J]. 植物生态学报, 38(10):6.

[2]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 //www.gov.cn/gongbao/content/2003/content_62285.htm


相关文章

湿入侵物种大乱X赛区,优胜者喜旱莲子草!

作者蒋某人

图片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1年9月25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路边小野花,有着霸气好听的名字

中秋前结束出差回到杭州,从高铁站打车回家时开着窗,一路上却只有沉闷的空气被车窗截获,极不情愿地灌进车里,没能带来一丝凉意。来奇怪,今年都已经中秋了,空气中为何还闻不到桂花香气?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就出门找桂花树——果然都还没开。

桂花树下的小野花们开的倒是不错,具体的说,是爵床(Justicia procumbens)和九头狮子草(Peristrophe japonica)。如果桂花开着,我一定不会去关注微小的它们了。


↑爵床

在置石、步道的缝隙里,爵床一小丛一小丛的长着。正值花期,爵床叶丛中长出了动物尾巴一样毛茸茸的花序,花序上开出细微的,直径可能只有2~3毫米的小花。


粉紫色的小花朵还挺耐看,凑近观察,花朵为唇形花:下唇较大,边缘浅浅的三裂,瓣片上有花纹;上唇微小,两枚雄蕊贴着上唇生长。

爵床的花朵可真是太小了,一站起身来,就很难发现混在绿叶中的它们了。


植物分类中有爵床科,因此很多人戏称爵床是“爵床科科长”。听名字确实还挺霸气,爵床,莫非是指公爵伯爵的床吗?但植物本身却是如此低调。

↑冬季的爵床,花谢后毛茸茸的花序留了下来

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,有多种说法。

其一是从中医药价值出发,说谁要是腰痛的连躺也躺不了、休息不得,这个时候用爵床就能治好,能躺下,能“觉”床了。另一种说法是“爵”通“雀”,爵床就是小雀儿的床,是在说爵床小呢。

↑九头狮子草

九头狮子草同样是爵床科植物,名字更加霸气,也更加叫人摸不着头脑。

九头狮子是《西游记》中的妖怪,一个狮身上长了九个头,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。虽然身形比爵床要高大一点,但还是很难从九头狮子草身上,找出什么能与名字匹配的霸气特征来。


同为爵床科植物,九头狮子草与爵床有很多相似之处,比如叶型都为先端尖的椭圆形、叶片在茎上对生。


两者的花都是唇形花,不过九头狮子草花的上下唇大小接近,且花蕊贴在下唇瓣上,有点像蛇在吐信。


爵床和九头狮子草,都喜欢生长在林下较阴的环境中,在城市公园绿化中相当常见,尤其是在南方城市。在这个时间段出门,只要稍加留心就能找到它们。



作者蒋某人

图片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
2021年9月25日
发表者 minici
暂无评论

是时候去山里吃八月炸了

准备在网上买一本梭罗的《野果》看,搜索时没加书名号,结果首页蹦出来的全是八月炸。起来是到八月炸成熟的时候了,去年这个时候我在四川平武,在路旁碰到了叫卖八月炸的摊子 —— 摊主管这个叫八月瓜。

塑料泡沫框里摆着十几个芒果大小的八月炸,它们的外皮从一侧开裂,裂口非常整齐。这可不是人为切开的,是果实成熟后自然而然裂开的,要不怎么叫八月炸呢。


果皮内的内容物袒露无遗,透过白色半透明的果肉,可以看到其内密密麻麻的黑色种子。


摊主说这是他上午刚从山里采回来的,新鲜着呢。我毫不犹豫的买了几个。作为整天往山里跑的“野人”,我是吃过不少八月炸了,主要想分给伙伴们尝尝。

大体来说,八月炸果肉的口感和手感都有些像香蕉,水分不多、有些滑腻,甜度肯定是不及香蕉的,种子也太多太大。



与水果摊上其他水果相比,野果八月炸当然算不上好吃。所以伙伴们也就是一人分一个尝了尝鲜,多买的还得我自己消化。

但,以野果的标准来看,八月炸绝对能称得上是“香甜软糯”的佳品。

八月炸的分布其实很广,杭州的山里也有,尤其是在临安一些人迹罕至的山区。毫不夸张的说,这个季节去野山里连饭都不用带,八月炸以及其他木通科的野果能吃到饱。

人们一般把木通科木通属植物所结的果实统称为八月炸(或其他别名),杭州有两种,为木通科的木通 Akebia quinata 和三叶木通 Akebia trifoliata


↑ 木通(五小叶)

↑ 三叶木通(三小叶)

它们都是木质藤本植物,开的花结的果都大同小异。主要差别在叶片,三叶木通的掌状复叶由 3枚小叶组成,而木通的是 5枚。

木通藤很好辨认,掌状复叶非常有辨识度。它们还是一种多年生、半常绿的木质藤本,到了冬天也能看到几片叶子。西湖边的山上经常能看到木通藤,但我却从来没摘到过果子,应该都是被别人捷足先登了。

早春三月木通藤开始长新叶了,嫩绿的小手掌非常可爱。

花序随着叶片长出,很有特点,开花时也非常美观。这两种木通的花序都是一小串,1~2 朵雌花开在花序的基部。


雌花花瓣 3 枚、紫色,花瓣中央长有几枚粗壮的雌蕊。在这时就能够看出八月炸果实的雏形了。柱头下方的心皮呈圆柱状,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线,果实发育成熟后便“沿此线切开”。


花序下方是许多朵雄花。雄花花瓣较小,比较凸显的是雄蕊。雄蕊排了一圈,像个小南瓜。成熟后的雄蕊会变成蓝紫色,连释放出的花粉也是蓝色的,非常特别。


木通的盛花期大约在四月,到六月时,能清楚地看到果实挂在藤上。

农历八月,果实成熟。我看那些网店,都喜欢挑紫色果皮的八月炸当商品封面图,但我在野外见到的只有极少一部分是紫色的。

快到国庆假期了,想尝鲜的朋友们不如去山里碰碰运气吧 ~ 当然网上买也行,只是八月炸跟香蕉一样容易压坏,要买到好的也得碰碰运气。

作者蒋某人

图片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