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收到商务印书馆译制新书《蕨类植物的秘密生活》(A Natural History of Ferns),翻阅了几天,确实是一本有料的书。
目前中文世界关于蕨类植物的科普书籍屈指可数,基本上除了图鉴就是教科书,《蕨类植物的秘密生活》的出版,说是为科普领域填补了空白也不为过。
本书收录了世界级蕨类专家的33篇科普短文,对蕨类植物的方方面面做了介绍。书本将它们编排为六个章节,分别是:蕨类植物的生活史、蕨类植物的分类、蕨类植物的化石、蕨类植物的适应性、蕨类植物地理学、蕨类植物与人类。
实话说,我虽然认识不少植物,但基本局限于开花植物,对遍地都是的蕨类植物所知甚少。翻阅本书,我对蕨类植物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,也摸到了一些观察蕨类植物的门路。
本书封面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蕨类植物的奇妙现象 —— 虹光。封面图片是作者在海外拍摄的,不过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植物,比如翠云草 Selaginella uncinata 。
这是一张我在杭州山里拍摄到的照片。可不是因为我后期调了色或者白平衡没校准,夏天的翠云草,看起来就是这样闪着蓝绿色金属光芒。有时换个角度看,叶片就会变回正常颜色;有时好几天不下雨,叶片也会变回正常颜色。
↑换个角度看翠云草
在书本的第18篇《虹光蕨及其喜阴行为》中解释了翠云草蓝绿色光芒的成因,乃是出自特殊植物结构带来的复杂光学现象,而不是因为翠云草含有某种蓝绿色光芒的色素。通过这种特殊结构,翠云草能够更好地利用阴蔽环境中的微光。
蕨类植物嫩芽也是我照片里的常客。此前我基本只将它们当作摄影模特,每每被它们美妙的几何感、优雅的秩序感所吸引,一通拍摄,但却总是止步于此。
本书第22篇《螺旋奇迹》告诉我们,蕨类植物嫩芽,符合两类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螺旋模式:阿基米德螺线和等角螺线。举个直观的例子,蚊香就是阿基米德螺线的样子;卫星图上的台风起来差不多是等角螺线组合的样子。这两种螺线包含的种种几何特性,这里就不展开说。
展开后的嫩芽仅仅是一片叶子,而不是蕨类植物的全部。因此,卷曲的嫩芽也被叫做“拳卷叶”。
本书第1篇《寻找蕨类植物的种子》又告诉我们,我们平日所见蕨类植物,那些由拳卷叶展开而来的叶片被称为“孢子体”,如果将叶片翻到背面,说不定就能见到孢子囊。
孢子的产生与种子的产生非常不同。种子一定是由雌、雄两性生殖细胞结合而来的,因此必须要有传粉的过程。孢子则不需要,并且每个孢子仅仅是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,携带的遗传基因则是孢子体的“克隆”。
当然,很多拳卷叶没有来得及展开、产生孢子,就被摘下来炒菜吃了。这不仅是中国人的爱好,欧洲人和其它许多民族都会吃它们。
本书第22篇《投毒者”欧洲蕨“》就讲述了吃蕨的故事。虽然叫欧洲蕨 Pteridium aquilinum,但其实在中国也广布,很多人会采食。其变种 蕨 Pteridium aquilinum var. latiusculum 则更加常见,即我们常说的“蕨菜”。
为了避免被吃,蕨为自己准备了多种化学武器:蜕皮激素,能够让吃它的昆虫无法正常发育;硫胺素酶,能够分解维生素B1,让吃它的家畜缺乏维生素,走路都走不稳;氰化物和单宁不仅使生蕨菜口味糟糕,还有可能让来犯者当场毙命。
所幸人类的烹饪手段能够消除上述几种毒素,达到无害水平。但蕨内含的“蕨原苷”能挺过烹饪环节,吃下去会增加食用者患癌症的风险。这并不是说吃蕨就一定会得癌症,但确实会增加患癌概率。因此最好不要长期、大量食用。
有句话英语俗语叫“out of sight, out of mind”,有时翻译成“眼不见心不烦”或者“见不到就想不到”。其实倒过来也成立,“out of mind, out of sight”,不知道、没听说过的事情,很多时候也看不到。所以说,读过《蕨类植物的秘密生活》中的科普知识以后再观察蕨类,也将会有更多的乐趣。
作者:蒋某人
图片:蒋某人(除图书封面)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Post Views:
67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