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周作人1947至1948年间写的一组《儿童杂事诗》,很喜欢里面的一首《映山红》:
牛郎花好充鱼毒,草紫苗鲜作夕供。
最是儿童知采择,船头满载映山红。
《儿童杂事诗》共72首,反映儿童生活、介绍儿童所读故事,1950年在上海《亦报》连载时,丰子恺配了插图。1989年,学者钟叔河为《儿童杂事诗》做了笺释,全书分为甲乙丙三编,甲编以时令为序介绍儿童生活,《映山红》为甲编第八首,位于第七首《扫墓》之后,写的是郊外扫墓采掇野花的场景。
↑映山红
这首七言绝句出现了三种植物:牛郎花乃羊踟蹰,草紫即紫云英,映山红就是杜鹃。钟叔河先生介绍:“杜鹃花最多,遍山皆是,俗名映山红,小儿掇花瓣咀嚼之,有酸味可口。”诗中所写是我小时候不曾有过的经历,叫人神往。
1.映山红与羊踟躅
我国是世界杜鹃花的分布中心。据《中国植物志》,我国有杜鹃花属植物542种,占了全世界960种的一半以上,又以西南地区种类最多。由于容易培育,杜鹃还具有大量园艺栽培品种。现在城市绿化中种植的,基本都是杜鹃的园艺品种。
↑西南高原的雪层杜鹃
而在江南地区的山野中,最常见的杜鹃非映山红莫属。映山红即杜鹃 (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.) ,是杜鹃花科杜鹃属落叶灌木,在我国南方地区十分常见,它也是江西、安徽、贵州三省的省花。这种开红花的落叶灌木常常长成一片,春天开花时红遍整个山野,映山红一名即由此而来。
“杜鹃”本是一种鸟,又名子规,映山红常在杜鹃啼鸣时开放,故而得名。需要指出的是,子规不是如今学名为四声杜鹃的布谷鸟,而是杜鹃科的鹰鹃。[1]传说古蜀国国王杜宇禅位后无法返回故乡,遂化身为子规,至春则啼,哀痛至极,口中啼血则为杜鹃花。“子规啼血”的典故常见于诗词,杜鹃花也偶尔与子规一同出现,如李白这首《宣城见杜鹃花》:
蜀国曾闻子规鸟,宣城又见杜鹃花。
一叫一回肠一断,三春三月忆三巴。
“三巴”是巴郡、巴东、巴西三郡,即今四川东部、重庆地区。作此诗时,李白已是迟暮之年,流放夜郎,遇赦归来,途经安徽宣城时看到满山遍野的杜鹃花,想起故乡蜀国的杜鹃。遥想当年“朝辞白帝彩云间”,而如今年迈体弱,故乡已遥不可及,再听到子规啼鸣,一声一声,催人断肠。
杜鹃啼血,背后的主题是思乡。杜鹃花是以也用于表现征人和羁客的乡愁。杨万里《杜鹃花二首》其一写征人归期未有期:
泣露啼红作麽生,开时偏值杜鹃声。
杜鹃口血能多少,恐是征人滴泪成。
杨巽斋《杜鹃花》写羁客有家归未得:
鲜红滴滴映霞明,尽是寃禽血染成。
羁客有家归未得,对花无语两含情。
长江流域的杜鹃一般四五月盛开,彼时春光已晚。因此杜鹃花用于表现时光流逝,如李白《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》:
我游东亭不见君,沙上行将白鹭群。
白鹭行时散飞去,又如雪点青山云。
欲往泾溪不辞远,龙门蹙波虎眼转。
杜鹃花开春已阑,归向陵阳钓鱼晚。
无论是思乡还是伤春,如火如荼的杜鹃花,寄托的却是文人墨客的悲情。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李白晚年写的那句“三春三月忆三巴”,宣城的杜鹃开的越好,越是难以抑制对故乡的想念。
↑毒性较大的羊踯躅
周作人的诗中,说映山红是儿童喜爱采摘的。咀嚼花瓣,酸味可口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:杜鹃花属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毒性,映山红虽可食,但也不例外,吃得多了也难免中毒。诗中出现的,可以毒鱼的牛郎花,即羊踟躅——这也是一种杜鹃花。
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杜鹃的条目名为“山踯躅”,作为附录列于“羊踟躅”之后。羊踯躅(Rhododendron molle (Blum) G. Don)也是落叶灌木,花为黄色,羊吃了它踯躅不前甚至于当场倒毙,这种著名的有毒植物是以又名惊闹羊花、羊不食草。
据《中国植物志》,羊踯躅各部位含有闹羊花毒素和马醉木毒素等成份,“误食令人腹泻,呕吐或痉挛;羊食时往往踯躅而死亡,故此得名。近年来在医药工业上用作麻醉剂、镇疼药;全株还可做农药。”所以周作人的诗中说,羊踯躅可作鱼毒来捕鱼。
羊踟躅与杜鹃花的主要区别在于花朵的颜色。李时珍对它们的描述如下:
处处山谷有之。高者四五尺,低者一二尺。春生苗叶,浅绿色。枝少而花繁,一枝数萼。二月始开花如羊踯躅,而蒂如石榴花,有红者、紫者、五出者、千叶者。小儿食其花,味酸无毒。一名红踯躅,一名山石榴,一名映山红,一名杜鹃花。其黄色者,即有毒羊踯躅也。
2.周作人童年的杜鹃花
除了西南地区,江浙一带杜鹃花也多见。周作人写上坟时将杜鹃花等挖回来种在院子里,充满了童年的乐趣。其《种花和种菜》(1957年7月28日《新民晚报刊》)一文云:
小时候我们很种些花过,虽然不是什么奇花异卉,或是画谱上有名的品种,只是极普通的野花,然而有一种天然的生趣,仿佛是市井的花所没有的……主要是映山红和“老勿大”(《花镜》上有记录叫“平地木”)和普通所谓羊踯躅。这都是在山上野生,要去拔来种,平常没有机会,便只可趁上坟的时候了……映山红是普通的植物,但是平常不易得,因为在山里根株很大,每年当柴火砍掉,长出来的嫩枝很细,往往无处下手,所以变得名贵难得了。此外有一种黄色的羊踟躅,俗名牛郎花,是有毒的,虽是难得,种的人也就少了。
像这样挖野花回来种我也干过。小时候住在乡下,春天野蔷薇、金银花开满山野,香气袭人。我曾在放学后扛起锄头,同我那最小的堂弟一起去田垄上,将野蔷薇和金银花的根挖回来,种在门口的一棵枣树下,后来竟然成活了。正如周作人所说,野花有着“天然的生趣”,看着野花在自家门口盛开,也自然是无比快乐的事。
不过现在我们不提倡挖野花回家自己种,一来很难成活,二来破坏野外生境。如果挖到珍稀濒危物种,不仅损害生物多样性,还会触犯法律。更不鼓励在网络上买采挖回来的野花,同为杜鹃花属的兴安杜鹃就受到网络贸易的威胁,大片大片的消失。
↑映山红,图自毛利梅园《梅园百花画谱》,1825年
周作人挖杜鹃,乃是在上坟的时候,因为平时没有机会。上坟是周作人小时候盼望的事,《儿童杂事诗》中表现儿童生活的共24首,其中3首与上坟有关。那时有多高兴呢?其《山头的花木》一文说:
上坟时节顶高兴的是女人,其次是小孩们。从前读书人家不准妇女外出,其唯一的机会是去上坟……坐了山轿子到山林田野兜一个圈子,况且又正是三月初暖的天气,怎能不会飙举呢?小孩们本来就喜欢玩耍,住在城市里的觉得乡下特别有趣,书房里关了两个月,盼望清明节的到来,其迫切之情是可以想象得来的。
这就像我们小时候春游,是很让人期待、让人怀念的。上坟的时候采映山红,或种或吃,这种童年的生活经验,给周氏兄弟留下很深的印象。周建人《鲁迅故家的败落》第十节回忆到:
我们的兴趣却在漫山遍野的跑,采集映山红,把花瓣放在嘴里嚼,有一股清香和酸味;再采集紫云英,把紫红色的花朵串作球……
↑羊踯躅,图自《本草图汇》
绍兴水乡,上坟需坐船。[2] 等上完坟回来,船中就载有人们采回来映山红,可以作为上坟船的证据。周作人《故乡的野菜》写到:
浙东扫墓用鼓吹,所以少年们常随了乐音去看坟船里的姣姣;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,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,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。
所以,细读周作人这首《映山红》,乘船扫墓,山野采红,春风青草,归船载花,那样天真的童趣,那样清新的自然,是很有味道的。这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。
[1] “‘杜鹃啼血’的传说源自不准确的观察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杜鹃‘状如雀鹞而色惨黑,赤口’,‘赤口’指口中鲜红色,也即‘吻有血’,遂讹传成‘杜鹃苦啼,啼血不止。’杜鹃鸟啼鸣似‘子规’二字,再结合其‘夜鸣达旦’‘哀诉狂鸣’的习性,则更近似于现今的鹰鹃(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),当地人因其鸣声俗称之为“贵贵阳”,也叫阳雀。”见王自堃:《坛鸟岁时记》,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9年,第104页。
[2] 张岱《陶庵梦忆·越俗扫墓》:“越俗扫墓,男女袨服靓妆,画船箫鼓,如杭州人游湖,厚人薄鬼,率以为常。二十年前,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,男女分两截坐,不坐船,不鼓吹。先辈谑之曰:‘以结上文两节之意。’后渐华靡,虽监门小户,男女必用两坐船,必巾,必鼓吹,必欢呼畅饮。下午必就其路之所近,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。”《鲁迅的故乡·上坟船里》:“上坟这事,中国各处都有,但坐船去的地方大概不多,我们乡下可以算是这种特别的地方之一。因为坐船去,不管道路远近,大抵回来要花好大半天的功夫,于是必要在船上喝茶吃饭,这事情就麻烦起来了……”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 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 自由撰稿人,个人公众号“古典植物园”,现居北京。
图文编辑: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