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词

以文会友

如果不是写它,不会想到这样平凡的一棵树,背后也有不少传奇。

| 暂无评论

 

 

年初收到朋友寄来的《武汉植物笔记》,插图以手绘为主,其中一种花紫色,果如葡萄,羽状复叶有锯齿:“咦,这不就是以前老家旁边的那棵树吗?”那时我才知道它的名字,楝树。

 

仰视楝树 by 蒋某人

 

1. 只怪南风吹紫雪

 

楝(Melia azedarach L.)是楝科楝属下的落叶乔木,又称苦楝。在《中国植物志》中,楝属有两种,另一种是川楝。而在《Flora of China》中则只保留了楝一种。

 

作为中药,“楝实”在最早的医书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已有著录,位列下品,味苦寒,《本草图经》载其别名曰苦楝。奶奶告诉我,这种树叫苦朗果子(音译)树,大概也是果实苦的缘故。夏天炎热,不过有风的早晨很凉爽,角落里的楝树洒下一片浓荫,奶奶在树底下洗衣服,自来水哗啦哗啦地流。奶奶说,果子很苦,可不能吃喔。我觉得它风干后的样子很像话梅,冬天树叶落光,话梅还挂在树上,一定是馋了。但我还是听奶奶的话没去尝。

 

干枯的楝实很像话梅 by Roger Culos ①

 

 

这苦郎果子还有个很好听的名字,叫金铃子,和悬铃木一样妙,宋苏颂《本草图经》载:

 

楝实即金玲子也,生荆山山谷,今处处有之,以蜀川者为佳。木高丈余,叶密如槐而长。三四月开花,红紫色,芬香满庭间。实如弹丸,生青熟黄,十二月采实,其根采无时。[2]

 

冬季,满树黄色的楝实,鸟喜欢吃,人不能吃 by 蒋某人

 

黄河以南各省区,楝树还较为常见,再往北,比如北京是没有的。今年春天回武汉特地找了一下楝树,舅舅家的农庄,爷爷商亭门口正好就有,应该是特地种下取其香味的。那时楝树正值花期,芳香扑鼻,一点不输于樟,真可谓“芬香满庭间”,那香味让我想到宋代诗人李次渊的一首诗《乾溪铺》:

 

芦芽抽尽柳花黄,水满田头未插秧。

客里不知春事晚,举头惊见楝花香。

 

紫色楝花 by 蒋某人、Alpsdake ②

 

“什么花,这样香?”我也几乎是惊见!然后仔细看了下它的花,五枚花瓣白色平展开来,中间是紫色的雄蕊管,上面有黄色的花药。单个花朵虽小,但整个圆锥花序一同绽放,满树皆是,密密麻麻,是以古诗中常将它比作雪,比如王安石《钟山晚步》“小雨轻风落楝花,细红如雪点平沙”,杨万里《浅夏独行奉新县圃》“只怪南风吹紫雪,不知屋角楝花飞”,想一想都挺美。

 

2. 犹堪缠黍吊沉湘

 

不过,上文让诗人“惊见”的恐怕不是楝花的香味,而是匆匆流逝的时光。唐宋时江南有“二十四番花信风”之说,以小寒到谷雨间的八个节气,对应二十四候,梅花为始,楝花为终,“谷雨一候牡丹,二候酴醿,三候楝花,楝花竟则立夏。”[3]

 

所以,与荼蘼(一种蔷薇)一样,楝花也多用来指示逝者如斯、春光已老,所谓“客里不知春事晚”。古诗里写楝花的,也常将其作为春夏之交的节点,如宋张蕴《楝花》“江南四月无风信,青草前头蝶思狂”,元朱希晦《寄友》“门前桃李都飞尽,又见春光到楝花”。

 

楝花 by 蒋某人

 

关于楝树还有不少传说。楝实是凤凰和獬豸(xiè zhì,独角神兽)的食物,但是水底的蛟龙却是怕它的,所以《荆楚岁时记》载,夏至时食粽,将楝叶插在粽子上,系之以五彩绳,投入江中可以“辟水厄”,即免于溺水之祸。[4] 想起儿时生活在江边,河湖众多,几乎每年夏天都有小孩因贪玩下水丢了性命,如果是在江里,恐怕连尸首都找不到,所以家里的长辈是严禁我们到河里玩水的。古人特地祈求“辟水厄”,会不会也与此有关?那时,女孩儿们也把楝叶插在头上,在手臂上缠上彩绳,称之为长命缕。

 

楝,图自《本草图汇》

 

既然蛟龙畏楝,所以民间在祭祀三闾大夫屈原时,也会在粽子上插上楝叶再扔到江中,以免为蛟龙所窃。[5] 上文宋张蕴《楝花》诗的前两句“绿树菲菲紫白香,犹堪缠黍(粽子)吊沉湘”,就用到了这个典故。事实上,楝叶确实有毒,其鲜叶可灭钉螺和作农药[6]。

 

独水底的蛟龙怕楝,连深山的猛虎也不敢靠近,《无锡县志》载:

 

许舍山中多虎,童男女昼不出户。尤待制叔保居之,使人拾楝树子数十斛,作大绳,以楝子置绳股中,埋于山之四围。不四五年,楝大成城,土人遂呼为楝城,乃作四门,时其启闭,虎不敢入。[7]

 

这是北宋的故事,主人公尤叔保于天禧年间迁入吴地,成为当地尤氏始祖[8],与始祖有关的记载,可能掺入了不少传说的成分,但文中“不四五年,楝大成城”却并非虚言,《齐民要术》:“以楝子于平地耕熟作垄种之,其长甚疾,五年后可作大椽。北方人家,欲构堂阁,先于三五年前种之。其堂阁欲成,则楝木可椽。”椽是屋顶上用于承受望板及瓦片重量的木条。可见在魏晋时,黄河流域已种植楝树来建造房屋,楝树也的确是建筑、器物之良材[9]。

 

不过我从未见过遍植楝树来盖房屋的,我在印象中,它不过是家旁边一株野生的杂树罢了,如果不是写它,不会想到这样平凡的一棵树,背后也有不少传奇。

 

楝,图自《本草图谱》

 

 

 


[1] 《中国植物志》:“楝:子房5-6室;果较小,长通常不超过2厘米,小叶具钝齿;花序常与叶等长。川楝:子房6-8室;果较大,长约3厘米;小叶近全缘或具不明显的钝齿;花序长约为叶的一半。”见//frps.iplant.cn/frps/Melia。

[2] 转引自(清)吴其濬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,中华书局,2018年,第1113页。

[3] 明初王逵《蠡海集·气候类》:“一月二气六候,自小寒至谷雨,凡四月八气二十四候。每候五日,以一花之风信应之,世所异言,曰始于梅花,终于楝花也。详而言之,小寒之一候梅花,二候山茶,三候水仙;大寒之一候瑞香,二候兰花,三候山矾;立春之一候迎春,二候樱桃,三候望春;雨水一候菜花,二候杏花,三候李花;惊蛰一候桃花,二候棣棠,三候蔷薇;春分一候海棠,二候梨花,三候木兰;清明一候桐花,二候麦花,三候柳花,谷雨一候牡丹,二候酴醿,三候楝花。花竟则立夏矣。”清代类书《广群芳谱》引《岁时杂记》亦载,内容基本一致,只是“棣棠”为“棠梨”,最后一句为“楝花竟则立夏”。

[4] (梁)宗懍著,(隋)杜公瞻:《荆楚岁时记》,中华书局,2018年,第52页:“民斩新竹笋为筒粽,楝叶插头,五彩缕投江,以为辟水厄(溺死之灾)。士女或取楝叶插头,彩丝系臂,谓为长命缕。”

[5] 《荆楚岁时记》第52页:“屈原以夏至赴湘流,百姓竞以食祭之。常苦为蛟龙所窃,以五色丝合楝叶缚之。又以为獬豸食楝,将以言其志。”转引自《尔雅翼》卷十八。

[6] 《中国植物志》://frps.iplant.cn/frps?id=楝。

[7] 转引自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,第1112页。按,原文“尤行制叔保”当为“尤待制叔保”,“待制”乃唐置官名,选京官五品以上,更宿中书、门下省,以备咨询政事,宋代因袭。

[8] “尤叔保,字碧岩,宋天禧二年入吴,是为迁吴始祖赠待制公。尤保叔长子尤大成,字有终,赠少师,后迁无锡许舍山,是为尤氏迁锡始祖……”见凌郁之《苏州文化世家与清代文学》,济南:齐鲁书社,2008年,第190页。

[9] 《中国植物志》:“边材黄白色,心材黄色至红褐色,纹理粗而美,质轻软,有光泽,施工易,是家具、建筑、农具、舟车、乐器等良好用材。”见//frps.iplant.cn/frps/Melia%20azedarach。

 

①By Roger Culos – Own work, CC BY-SA 3.0, 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43069125

②By Alpsdake – Own work, CC BY-SA 3.0, 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19657008

 

 

 
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 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 自由撰稿人,个人公众号“古典植物园”,现居北京。

图文编辑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 

 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