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词

以文会友

南烛的另一个名字——乌饭树更广为人知,我国许多地方在立夏会吃的乌米饭(或称青精饭),就是用南烛的树叶染成

| 暂无评论


天宝三年(744),李白结束并不愉快的翰林院生活,受玄宗赐金放还,途径洛阳时,与同样不如意的杜甫相遇。杜甫为李白的豁达与天真所吸引,得知李白接下来的行程,他写下这首《赠李白》,决定与李白同游梁宋,求仙访道 [1]

 

二年客东都,所历厌机巧。 

野人对膻腥,蔬食常不饱。

岂无青精饭,使我颜色好。

苦乏大药资,山林迹如扫。

李侯金闺彦,脱身事幽讨。 

亦有梁宋游,方期拾瑶草。

 

诗中“青精饭”即如今江南地区所食乌米饭,其乌黑的颜色源于一种植物染汁,这种植物就是南烛。南烛主要分布于南方,北方的人没见过,它长什么样?青精饭的味道如何?背后又有怎样的习俗?


↑南烛,7月开花,图自treeflower.la.coocan.jp ①

 

1.南烛与青精饭

 

南烛(Vaccinium bracteatum)是杜鹃花科、越桔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。据《中国植物志》,越桔属下有一些植物能结出比较大的浆果,味道不错且富含维生素C,可以制成果酱,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。我们熟知的蓝莓就是其中之一,蓝莓的本名就是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。南烛果实熟时与蓝莓相似,同样可食,但风味自然是不如蓝莓的。

 

作为同一属下的近亲,南烛与蓝莓有相似之处,不过二者的产地却一南一北。在我国,蓝莓主要产于大兴安岭北部(黑龙江、内蒙古)、吉林长白山。从长白山旅行回来的朋友曾送我一大包蓝莓干,现在知道原来蓝莓是当地的特产。

↑南烛果,这颗比较小

 

《本草图经》载有南烛的诸多异名:“一名猴药,一名男续,一名后草,一名惟那木,一名草木之王……土人名曰猴菽,或曰染菽,粗与真名相仿佛也。”异名越多,说明其分布越广,且因为有着某种用途而为人熟知。[2]

 

南烛的这种用途就是制作青精饭。北宋《嘉祐本草》对此有详细的记载:

 

取茎叶,捣碎,渍汁,浸粳米,九浸,九蒸,九曝,米粒紧,正黑如瑿珠,袋盛之,可适远方,日进一合不饥。益颜色,坚筋骨,能行。取汁炊饭,名乌饭,亦名乌草,亦名牛筋,言食之如牛筋也。色赤,一名文烛。生高山,经冬不凋。[3]

 

这样做成的米饭,颜色乌黑,口感劲道,又名乌米饭。南烛也因此有着许多与之相关的别名:乌饭草、黑饭草、染菽、米饭树、饭筒树、米饭花等。


↑乌米饭,图自 《2018“大美上饶”乡村旅游文化节推介》④

 

青精饭最初只是道家用以修真炼养的食物,最早见于南朝陶弘景《登高隐决》。[4] 唐代,特别是中晚唐,青精饭受到热衷于学道文人的青睐。张贲、皮日休、陆龟蒙等都写过相关的诗句,如陆龟蒙“乌饭新饮茅臛香,道家斋日以为常”。 [5] 杜甫那首《赠李白》之所以会写到“青精饭”,也是因为此乃道家所食。

 

南宋绍兴间(1137-1162)进士林洪《山家清供》记104道山居待客之肴馔,青精饭乃开篇之首,称其“久服,益颜延年”,足见作者对青精饭之推崇。[6]

 

↑南烛,图自treeflower.la.coocan.jp ②

宋代以后,道家的青精饭逐渐为佛家吸收,四月初八浴佛节(佛诞日)这天,民间以青精饭供佛。由于“乌米”与“阿弥”音相近,青精饭、乌米饭又名阿弥饭。《本草纲目》卷25:“此饭乃仙家服食,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,以供佛耳。”[7] 清代顾禄(1793-1843)《清嘉录》以月份为序记载江苏一带风俗,其四月“阿弥饭”一条载:

 

市肆煮青精饭为糕式,居人买以供佛,名曰阿弥饭,亦名乌米糕。周宗泰《姑苏竹枝词》云:“阿弥陀佛起何时,经典相传或有之。予意但知啖饭好,底须拜佛讼阿弥。”[8]

 

佛诞日这天,寺庙亦以乌米饭来馈赠香客,此种习俗由来已久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云:“四月八日,俚俗寺庙染饭馈问,其风犹古。” [9]

 

从道家食物,到山家清供,到礼佛供品,青精饭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,成为人们在上巳节、寒食节、清明节、浴佛节和立夏等节日享用的一道美食。

 

↑冬天的南烛叶


宋代梁克家(1127-1187)《淳熙三山志》:“南烛木冬夏常青,取其叶,捣碎,渍米为饭,染成绀青之色,日进一合,可以延年……今上巳青饭……闽俗效之。”[10]《本草纲目》引南宋《古今诗话》云∶“寒食采其叶,渍水染饭,色青而光,能资阳气。”明代田汝成(1503-1557)《西游游览志余》卷20《熙朝乐事》“清明”载:“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精饭,以馈施主。”[11] 这里的“杨桐”即南烛。[12]

 

图自treeflower.la.coocan.jp ③

2.被混淆的南烛与南天竹

 

作为制作青精饭的主要原料,历史上,南烛曾长时间与南天竹相混淆。如果拿南天竹与米同煮,情况可不妙。要知道,南天竹为小檗科植物,有小毒,不宜食用。从外观上看,南烛与南天竹区别很大,之所以被混淆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者名称相近。[14]

 

古籍中,“南烛”一名始见于北宋初年官修《开宝本草》(成书于974年)。掌禹锡、苏颂等人在《开宝本草》的基础上予以扩充,于嘉祐二年(1057)编成《嘉祐补注本草》,其中介绍了南烛制作青精饭的步骤及功效,上文已有介绍。等到苏颂编《本草图经》(成书于1061年)时,就将南烛与南天竹弄混了

 

今惟江东州郡有之。株高三、五尺,叶类苦楝而小,凌冬不凋,冬生红子作穗。人家多植庭除间,俗谓之南天烛。不拘时采枝叶用。

 

↑南天竹,三回羽状复叶似苦楝,果实红色

结合叶和果实的特征,以上描述明显是南天竹,而非南烛,“南天烛”当是“南天竹”的另一种写法。大概是受其影响,成书于11世纪末的《梦溪笔谈》将二者揉合在了一起:

 

南烛草木,传记、《本草》所说多端,今人少识者,为其作青精饭色黑,乃误用乌臼为之,全非也。此木类也,又似草类,故谓之南烛草木。今人谓之南天烛者是也。南人多植于庭槛之间,茎如蒴藋,有节,高三四尺,庐山有盈丈者。叶微似楝而小,至秋则实赤如丹,南方至多。[15]

 

这一段前面介绍的是制作青精饭的南烛,从“南人多植于庭槛之间”开始,其所说应该是南天竹,尤其最后一句对南天竹叶与果的描述,与苏颂《本草图经》十分接近。


↑岩崎灌园《本草图谱》中的“南烛”

 

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1578年)在记载“南烛”时罗列了以上苏颂和沈括的观点,遗憾的是他并未加以辨析。条目名是“南烛”,内容却包括南天竹。受其影响,日本本草学者岩崎灌园(1786-1842)《本草图谱》(可视为《本草纲目》药物图谱)为“南烛”所配插图即是南天竹。同样,博物学家毛利梅园(1798—1851)《梅园百花画谱》题名为“南烛”的植物,所绘也是南天竹。

 

↑《梅园百花画谱》中的“南烛”


李时珍没有发现问题。但著名学者方以智(1611-1671)不再同意前人的观点。其百科全书式类书《通雅》卷44,直截了当地指出二者果实颜色的不同,可谓一语中的:“乌饭树,结黑子,可啖;南天竹,结子赤。”


↑相对“对版”的南烛插图,图自《Plantes de la Chine》

 

到清代,草药学家赵学敏(约1719-1805)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卷6“南天竹”一条说得也很清楚

 

王圣俞云:“乌饭草乃南烛,今山人寒食挑如市,与人家染乌饭是也。南天竹乃杨桐,今人植之庭除,冬结红子,以为玩者,非南烛也。古方用乌饭草与天烛,乃山中另有一种,不可以南天竹牵混。”此说理确可从之。

 

清代吴其濬(1789-1847)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将“南天竹”与“南烛”单列,他看到了前人混淆南天竹与南烛的事实,指出沈括《梦溪笔谈》的失误在于“殊欠访询”。[16] 


的确,如果没有亲眼见过南烛和南天竹,很容易被它们的名称所误。在中国传统本草学中,这样例子也不少。

 

 


[1] 这是杜甫写给李白的第一首诗。前四句自叙,表示自己厌恶都市而羡慕山林。中间四句是说虽有青精饭,但却没有大药供他避世延年。“机巧”指习俗难居,“膻腥”指臭味不投。李白曾供奉翰林,故称李侯。“金闺”是金马门的别称,亦指封建朝廷。“彦”是旧时士的美称。李白供奉翰林,不久被玄宗赐金放还,托鹦鹉赋“落羽辞金殿”,是谓脱身。此年李白从高天师授箓,皈依道教,即“事幽讨”。“拾瑶草”含隐居之意,其典故源自汉东方朔《与友人书》:“不可使尘网名缰拘锁,怡然长笑,脱去十洲三岛,相期拾瑶草,吞日月之精华,共轻举耳。”

[2] 转引自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,第1209页。

[3] 转引自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,第1209页。

[4] 《杜诗详注》引陶弘景《登真隐诀》:“太极真人青精干石䭀饭法,用南烛草木叶,杂茎皮煮,取汁浸米蒸之,令饭作青色,高格曝干,当三蒸曝,每蒸辄以叶汁溲令浥浥,日可服二升,勿服血食,填胃补髓,消灭三虫。”见仇兆鳌《杜诗详注》,中华书局,1979年,第33页。

[5] 欧贻宏:《唐代文人好食青精饭》,《中国烹饪研究》,1997年,第4期,第56-58页。

[6] “青精饭,首以此,重谷也。按《本草》:南烛木,今名黑饭草。又名旱莲草,即青精也。采枝、叶,捣汁,浸上白好粳米,不拘多少,候一二时,蒸饭。曝干,坚而碧色,收贮。如用时,先用滚水量以米数,煮一滚,即成饭矣。用水不可多,亦不可少。久服,益颜延年。……每读杜诗,既曰:“岂无青精饭,令我颜色好?”又曰:“李侯金闺彦,脱身事幽讨。”当时才名如杜、李,可谓切于爱君忧国矣。天乃不使之壮年以行其志,而使之俱有青精、瑶草之思,惜哉!”见(宋)林洪《山家清供》,中华书局,2013年,第3页。

[7] 《本草纲目·卷二十五·青精干石䭀饭》,第977页。

[8] (清)顾录:《清嘉录》,江苏古籍出版社,1999年,第94页。

[9] 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第820页。

[10] (宋)梁可家:《淳熙三山志》,上估计出版社,1987年,第583页。

[11] (明)田汝成:《西湖游览志余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18年,第239页。

[12] 《本草纲目·南烛》引《古今诗话》云:“即杨桐也。”《本草纲目·石南》亦云:“杨桐即南烛也。” 《中国植物志》将杨桐归为山茶科植物。

[14] 黄胜白、陈重明:《南烛的中文名考证》,《中草药通讯》,1979年,第9期,第41页。关于南烛与南天竹的辨析,本文重点参考了《南烛的中文名考证》一文。

[15] 胡道静等译注:《梦溪笔谈全译》,贵州人民出版社,1982年,第864页。

[16] (清)吴其濬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中华书局,2018年,第820页。



图①July 2007 at Tsukuba Botanical Garden

//treeflower.la.coocan.jp/Ericaceae/Vaccinium%20bracteatum/DSC05398.JPG

图② July 2007 at Tsukuba Botanical Garden

//treeflower.la.coocan.jp/Ericaceae/Vaccinium%20bracteatum/DSC05404.JPG

图③ July 2007 at Tsukuba Botanical Garden

//treeflower.la.coocan.jp/Ericaceae/Vaccinium%20bracteatum/DSC05402.JPG

图④ www.sohu.com/a/254299777_178719
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 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 自由撰稿人,个人公众号“古典植物园”,现居北京。

图文编辑:蒋某人
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