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葫芦或者叫凤眼莲,应该是最广为人知的外来入侵物种了。它也是最早被官方定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,早在2003年,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《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》中就有它。
18年过去,国家环保总局已经两次“改头换面”,先是变成环境保护部,又变成生态环境部,入侵物种名单也已经发到了第四批。但水葫芦还是那个水葫芦,防治稍有松懈,就有可能泛滥成灾。
我绝对不是说有关部门工作干的不到位,至少在杭州,主要水域里都很难见到水葫芦,就算有也是老老实实在生态浮岛中扮演净水器的角色。
在防治水葫芦这件事上,国家每年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,我估计每年的财政开支都要上亿。通过一些网络公开政务信息可推知,每年每平方米水域水葫芦治理费用可能就要 0.5~1 元。
水葫芦如果能够被轻易根除,又怎么会被定性为外来入侵物种呢?请神容易送神难,我们只能够寻求一条与水葫芦的共存之道,降低其危害、发挥其益处。
↑阴雨天水葫芦的花朵会闭合
据《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》:
水葫芦1901年从日本引入台湾作花卉,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后大量逸生,堵塞河道,影响航运、排灌和水产品养殖;破坏水生生态系统,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;吸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,死亡后沉入水底,构成对水质的二次污染;覆盖水面,影响生活用水;滋生蚊蝇。
水葫芦、空心莲子草、大薸是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的猪饲料“三人组”,据《名单》描述,它们泛滥成灾都与“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”有关。
不过,水葫芦入侵可能比我们一般认为的要更早。水葫芦、空心莲子草在老一辈人口中,还共享一个别名:革命草。
革命草的革命,是什么革命?答案是辛亥革命。早在1923年《德清县志》中,就记载过水葫芦泛滥阻塞河道的情况:
叶似玉簪,茎有节, 高出水上。花有黄、紫、白三色,滋生极速,而不能供田、地、鱼、畜之用。闻其种来自日本,民国元年始见于湖墅及拱宸桥以上。嗣则充塞于杭嘉湖航路。大吏令人打撩,竟不能绝其种,抑打撩者多随便处置,故劳而无功,时人谓之革命草,五年以后经冰冻始绝。
文中的形态描述显然就是水葫芦,因其在“民国元年”开始大量出现而被称作革命草。当时的官员也组织过打捞活动但劳而无功,直到1917年水葫芦泛滥才被极端寒冷天气终止。
《名单》也说到,水葫芦最早从是作为花卉从日本引入台湾的,相信看到过水葫芦开花的人都不会质疑它的观赏价值。
炫目的蓝紫色大花有6枚花瓣,最上方的花瓣中央,有一点明黄色眼斑,“凤眼”便是因此得名。眼斑形状多变,比如我拍到的这朵,就像是一只企鹅正奋力潜入幽深海沟。
夏秋季是水葫芦的花季。今年我在五月底就观察到它们开花,直到国庆仍在盛花期。在那些被水葫芦侵占的水面,自然是花开成海,相当壮观。
↑六月,正在快速繁殖的水葫芦
作为一种漂浮植物,水葫芦因其葫芦状膨大的叶柄而得名。每一片叶片都能与母体分裂开,独立生长出新的叶片并再次分裂。温度适宜时水葫芦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。
劳动人民花了上千年才将南方的“瘴气沼泽”改造为河网圩塘密布的“江南”。但管理和生产活动停止后,只要几个月功夫,水葫芦就能把水塘塞满——“荒野”的反扑竟是如此之快。
外来入侵物种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:它因人的活动而来,却脱离了人的掌控,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。看似是自然力量在与人作对,但其实是人自己创造和树立的敌人。
参考资料:
[1] 周晴, 潘晓云. 中国南部基塘区农业模式的变迁与凤眼蓝的入侵[J]. 植物生态学报, 38(10):6.
[2]关于发布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 //www.gov.cn/gongbao/content/2003/content_62285.htm
相关文章:
作者:蒋某人
图片: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