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去了可可西里。要到达可可西里,得从青海格尔木出发,翻越昆仑山口。
昆仑山垭口海拔近4800米,七月中旬,山口的植被才初显绿色。虽然此时无风,但翻滚的阴云,散乱的经幡,以及大地上犹如被耙子耙过般的纹路,仍在替狂烈的高原山风宣誓着主权。
没有树木胆敢在此生长,没有植物敢把头冒的太高。除了风大,气温低、辐射强、土壤贫瘠等因素也制约着植物的生长。在这里,植物们需要特别的生存策略。
↑垫状点地梅
垫状点地梅(Androsace tapete),是适应高山环境的佼佼者。
若只看花,它与北京春日草坪上的点地梅极为相似——毕竟都是报春花科、点地梅属植物。其它部分差别可就大了。
↑致密的叶丛,以及填充在叶丛间的绒毛
正如其名,垫状点地梅的植株,是平摊在地表的一块垫子。垫子表面由无数致密的莲座状叶丛拼合在一起,之间还有绒毛填充,密不透风。单看外表,很难想象这是一种植物,更像海里的珊瑚和海绵。
如果用手去拍一拍,垫子的触感并不柔软,而是如冻土一般的坚实。
↑垫状点地梅内部
碰巧一旁有破损的垫状点地梅,可以看到叶丛下面是往年的枯枝,紧紧填充在内。枯叶间枝条蔓延。这样的一大块垫子,原来只是一株植株。
时值花期,乌青色的叶丛转绿。接着,密密麻麻的小花竟从中爆出来,变成了一块缀花毯。同点地梅一样,垫状点地梅的花朵也会变色。初开的花朵喉部为黄色,花期末则变为红色。它的花期相对短暂,前后仅约半个月。
↑两团垫子,边缘一圈色浅的是当年新叶
与短暂花期相反的是点状点地梅缓慢的生长速度,一块垫子每年仅能扩大几个毫米。
如同垫状点地梅一样,把自己蜷缩成垫状的植物还有很多,世界范围内有数百种,如藓状雪灵芝等。这些植物被统称为垫状植物。
长成这样有很多原因。从外表上看,垫状植物低矮的身形和致密的枝叶能够有效的抗风御寒,并且能够稳固土壤。
而其内部致密堆积的枯枝败叶和外表面一起,构成了高原独特的小环境。如果用手分别去触摸垫状植物和一旁的土壤,能明显感受到温度差异——垫状植物往往是更热的。除了温度,垫状植物内部和周边的湿度、微生物系统也有别于外界。
↑垫状植物上长了一株雪兔子
垫状植物独特构造创造的小环境,为其自身和其它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。所以在垫状植物上面或者周边,经常能够看到其它植物茁壮生长。
因此,可以称垫状植物为高山的“生态工程师”。
作者:蒋某人
图片: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