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前我们介绍木瓜时曾提到,林黛玉不喜欢点香,素日屋只摆些“新鲜花儿、木瓜、佛手之类”以代替。探春的书房里也有佛手,《红楼梦》第四十回“史太君两宴大观园,金鸳鸯三宣牙牌”写板儿要佛手吃:
案上设着大鼎。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,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。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,旁边挂着小锤。
那板儿略熟了些,便要摘那锤子要击,丫鬟们忙拦住他。他又要佛手吃,探春拣了一个与他说:“玩罢,吃不得的。”
佛手又叫佛手柑,味道清芬幽雅,一般不作食用,主要供于书房案头,取其香。
丁辅之 岁朝清供 1926年作
1.佛手及其原变种香橼
第一次知道佛手这个名字,是友人从英国带回的“川宁”红茶。沏茶时便觉得香气不同寻常,所以特地去看了下包装上的配料。由于好奇,去网上搜到佛手柑的图片之后着实惊讶:怎么会有形状如此奇特的水果?几乎是由多根长短不一的手指状肉条组成,外皮橙黄如橘,果然“名副其实”。茶包里黄色的碎末想必就是它了。
佛手与我们常吃的柑橘、甜橙、柠檬、柚同为芸香科柑橘属,它们的花和叶都极似。唯独佛手能长成这样,主要是因为它的子房在花柱脱落后便开始分裂。
据《中国植物志》,佛手(Citrus medica var. digitata)其实是香橼[yuán](Citrus medica)的变种。二者从外形上很容易区分,香橼的果实为椭圆形或纺锤形,不像佛手有那么多的“手指”。
左香橼,右佛手 图[1]By Leslie Seaton from Seattle
《中国植物志》说“香橼的生长习性适于高温多湿环境,显然是起源于较南方地区”。许多研究文献认为香橼原产于印度。乍一看,香橼很像柠檬,事实上香橼正是柠檬(Citrus × limon)的祖先:香橼与酸橙杂交,诞生了柠檬。另外要注意的是,我们平时说的“香圆”是柚的杂交品种,与香橼不同。
香橼,图自《本草图谱》
在我国,香橼已有二千余年的栽培史,东汉时杨孚《异物志》(公元1世纪后期)称之为“枸椽”:“浸汁浣葛纻,胜似酸浆也!”《南方草木状》称之为“钩缘子”:
钩缘子,形如瓜,皮似橙而金色,胡人重之。极芬香,肉甚厚白,如芦菔。女工竞雕镂花鸟,渍以蜂蜜,点燕檀巧丽妙绝,无与为比。太康五年,大秦贡十缶,帝以三缶赐王恺,助其珍味,夸示于石崇。
香橼外皮金黄,皮色白而厚,果肉极少,味道酸,因此主要用来闻香而不是食用。当时女工以其雕镂花鸟,渍以蜂蜜而食,大概如我们将鲜柠檬片泡在蜂蜜里一样。相传太康五年(284),大秦进贡十缶(盛食物或饮料的器皿)香橼给晋武帝司马炎,武帝将其中的三缶赐给舅舅王恺,以助其与西晋著名的富豪石崇攀比斗富。
蜜蜡佛手盆景,清乾隆,苏州造,通高56厘米,盆高16.7厘米,盆径29厘米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福建现存最早的完整省志《闽书》(成书于1620年)指出香橼与佛手的关系:“香橼气芬郁,袭人衣,又有形似人手者,名佛手香橼。”乾隆间,长居云南20余年的官员檀萃写有一部地方志《滇海虞衡志》,其卷十亦载:
香橼,佛手柑之大者,直如斗,重三四斤,皆可生片以摆盘。二物经霜不落,在枝头历四五年,秋冬色黄,开春回青。吴学使应枚诗:“硕果何曾怕雪霜,树头几载历青黄。”是也。[2]
此则文献提到,香橼、佛手柑可在枝头悬挂四五年,秋冬色黄,春天来了又变成绿色。在枝头能挂数年为真,但春来变绿实在有些奇特,不知真假。
清 虚谷 清供图
“吴学使应枚”即浙江乌程人吴应枚。清雍正十一年(1733),吴应枚赴云南任督学,监督、指导当地教育工作,观察当地风土民情,作《滇南杂咏三十首》,其一咏佛手柑:
硕果何曾堕雪霜,树头数载历青黄。
饷君佛手柑如斗,漉取珠槽半瓮香。
从最后一句来看,佛手柑似还可酿酒,香橼亦可。贵州铜仁县志《思南府志》载:“香橼即蜜罗柑,气芬肉厚,点茶酿酒俱宜。”[3] 作为香橼的变种,佛手的香气比香橼更浓,久置更香。
佛手柑,图自《本草图谱》
2.佛手、新年与清供画
佛手在超市里不算常见,我第一次见到真正的佛手,是在前几年前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陈师曾个人纪念展,展厅入口处的案台上就放有一枚佛手,半青半黄,走进了能闻到淡淡清香。
陈师曾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有名的国画家之一,他师从泰斗级画家吴昌硕,与鲁迅、李叔同是挚友,某种程度上也是齐白石的伯乐。[4] 作为国画家,其画作的题材以传统人物风俗、山水花鸟为主。那次参展的作品中,即有一幅借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《佛手图轴》。
《佛手图》轴,近现代,陈师曾绘,纸本,设色,纵94.9厘米,横41.5厘米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佛手何以能入画?我们开头说到,由于香气清新且经久不息,佛手常常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清供,探春书房中“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”即是如此。所谓清供,就是放于案头以供观赏把玩的物品摆设,除了时令花卉、盆景、果品外,还包括金石古玩等,可为厅堂、书斋增添古朴清雅的氛围和意趣。清供大致起源于佛前插花,唐宋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以“清供”入画,便称之为清供画,明清时成为中国画的常见题材,文人画家亦可藉此表现自己审美趣味。
张大千、江寒汀、赵云壑、孔小瑜、唐云、谢稚柳等合绘 清供图(左下寒汀绘可能是香橼)
佛手因此在清供图中常见,香橼亦如是。汪曾祺《岁朝清供》云:
“岁朝清供”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。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。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。画里画的、实际生活里供的,无非是这几样:天竺果、腊梅花、水仙。有时为了填补空白,画里加两个香橼。“橼”谐音圆,取其吉利。水仙、腊梅、天竺,是取其颜色鲜丽。隆冬风厉,百卉凋残,晴窗坐对,眼目增明,是岁朝乐事。
岁朝是一岁之始,即元旦。画家于新年这天作清供图,以寄托对于新年的美好祝愿。古人寄托祝福,爱取物之谐音,就像“橼”谐音“圆”一样,佛手谐音“福寿”,因而成为清供图的常见主角,常常与桃、石榴一同出现,称为“三多”,寓意多福、多寿、多子。寓意如此美好的,佛手也成为清代工艺品中广泛采用的题材,一些玉雕、根雕、蜡雕也取佛手形。
黄玉佛手花插,清,高16.3厘米,口径8.2×4.5厘米,足径5.2×5厘米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翠佛手佩,清,通长10厘米,佩长4.5厘米,佩宽3厘米,现场北京故宫博物院
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二回“王熙凤恃强羞说病,来旺妇倚势霸成亲”,一个和尚曾赠送一枚蜡油冻的佛手给贾母:
“上年老太太生日,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,因老太太爱,就即刻拿过来摆着了。
老太太为什么喜爱这个生日礼物?自然也是因为佛手背后“福寿”之寓意。回过头来再看陈师曾这幅《佛手图轴》,图中上部题词出自清代文人龚自珍《露华》:
一痕轻软,爱尽日沉沉,禅榻香满。别样玲珑松小擘,露华犹泫。斜挑玉柱,停匀握处,兜罗难辨。幽佳地,龙涎烧罢,银叶微暖,空空妙手亲按。是金粟如来曾现,只树天花,一种庄严谁见。想因特地拈花悟出,真如不染,维摩室茶瓯经卷相伴。
壬戌初秋写于安阳石室 衡恪[5]
按照北京故宫博物院官网的解释,此文内容颇多涉及佛家典故,大意是焚香读经,禅意幽远。陈师曾画佛手,并非寄语“福寿”,而是引用这首与佛家有关的文字,盖因此物名中有“佛”,可谓另辟蹊径。
几年前,在美国念书的朋友说在纽约的超市买到了佛手柑。我很惊讶,在国内的超市我可从未见过,还好网上有卖。中等的小黄果,一斤2至3个,35元;大一点1斤以上的,要60元一个。广告里写的用途是:摆放、闻香、清供、泡茶。还看到网友留言说可切片后泡在蜂蜜里,现在我们知道,佛手的这些功用其实由来已久。
新年伊始,不妨买几个佛手置于案头,许以新年的美好祝愿;也闻一闻香,感受一下古人之幽情。
[1]《橘录》又名《永嘉橘录》、《橘谱》,作者韩彦直(1131—?),字子温,陕西延安府肤施县人,南宋名将韩世忠长子。《橘录》有多种版本行世,近代以来流传于欧美和日本等国。
[2] “檀萃,字岂田,号默斋,安徽望江县人,乾隆二十六年(1761)第十八名进士。长居云南省20余年,任禄劝知县等职,仕途坎坷,著述甚丰,有《滇海虞衡志》《楚庭稗珠录》《农部琐谈》等20余种(部),对云南山川物产、人文地理、民情风俗的研究贡献甚巨,被张之洞列为清代24名‘著述家’之一,与黄宗羲、顾炎武、方苞等齐名。”见陈少林:《檀萃的悲情与壮阔》,《云南群众文化》,2017年,第4期,第94页。
[3] 《安顺府志》:“蜜罗柑,藤本,实大如瓜,皮黄厚如佛手,白肉无穰,甜与蜜同。作清供,香色经日不散,出永、镇等州山间。”《永宁州志》:“蜜罗柑系木本,非藤本,树如香橼,叶较大。”转引自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,第895页。
[4] 陈师曾,原名衡恪,字师曾,号朽道人、槐堂,江西义宁(今江西省修水县)人。陈师曾出身书香门第,其祖父为湖南巡抚陈宝箴,其父为清末著名诗人陈三立,三弟乃现代杰出文史学家陈寅恪。1902年东渡学习博物学,1910年回国后从事中国画创作、研究与教学等工作。“1917年,已经不年轻尚不大知名的齐白石定居北京后,也正是到陈衡恪那里寻求指点和鼓励。尽管陈在日本学习过西画,但他的画完全是中国式的——随机的,自由的和生机勃勃的。他不仅是画家,还是诗人、篆刻家以及一部中国绘画史专著的作者。他一直是北京艺术圈子中的良师益友,直到1924年他英年早逝。”见(英)迈克尔·苏利文著,陈卫和、钱岗南译《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3年,第38页。
[5] “‘壬戌’为民国十一年(1922年)。图中画佛手果,造型准确,形态逼真。陈师曾于诗文典故方面的文化修养颇为深厚,此图中的题文出自清代龚自珍的《露华》,内容颇多涉及佛家典故。图文相合,使简单的画面更具深刻的内涵。陈师曾晚年得到一块安阳出土的唐代鋕石,出于对金石书法的喜爱,所以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‘安阳石室’。”见北京博物院官网//www.dpm.org.cn/collection/paint/230970.html,撰稿人聂卉。
图[1] By Leslie Seaton from Seattle, WA, USA – Citron, CC BY 2.0, 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/index.php?curid=33880244
作者简介:江汉汤汤,企业职员 / 中国美术馆志愿者讲解员 / 自由撰稿人,个人公众号“古典植物园”,现居北京。
图文编辑:蒋某人
本作品采用 (CC BY-NC-ND 4.0)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
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nc-nd/4.0/deed.zh
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